| |
| TOP | |||
|
自律为舟,清醒为岸,赴一场与自我的久别重逢(散文)
管理
作者:兴旺 发表时间:2025-10-10 00:16:15
评论:1条
关注
编者按:编者按: 当“自律”被贴上“苦行”标签,当“努力”陷入 “假性” 陷阱,我们似乎早已忘记,生活本可以有另一种从容姿态。作者这篇文字恰似一剂清醒剂,以细腻的日常叙事,拆解了自律与清醒的真正内核;—— 它不是凌晨四点的健身房打卡,也不是排满日程的焦虑追赶,而是晨光中温一杯牛奶的仪式感,是 “十分钟法则” 里慢慢深入的阅读,是在诱惑面前守住内心定盘星的觉知。文章聚焦“自律与清醒” ,提炼其对当代人焦虑生活的治愈价值,引导读者去感受平凡日常里的成长力量。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引,从被拖延症绑架的困境,到用细碎坚持织就生活秩序,再到在盲目忙碌中找回方向,层层递进地告诉我们:自律是 “先开始做一点” 的脚踏实地,清醒是 “记得为何而做” 的仰望星空。文中那位雨天夜跑的老人说得好,跑步是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记得,每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这份对生活的掌控感,无关宏大目标,只在 “一点点变好” 的过程里。在人们被信息裹挟所产生而让焦虑蔓延的当下,这篇文字没有说教,只有共鸣。它让我们看见,最好的成长不是奔赴远方,而是与自我的久别重逢;最好的生活,就在不慌不忙的坚持里,在清醒笃定的日常中。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活成眼里有光、心中有方向的模样。 文章的关键点:真正的自律并非苦行僧式对抗,而是像园丁修剪枝丫,在日常重复中剔除杂乱,让内心秩序自然生长,如晨光中温牛奶、规律起身的仪式感。克服拖延与惰性,可从 “十分钟法则” 入手,自律的关键是 “先开始做一点” 而非 “必须做到多少”,点滴坚持能像滴水穿石般产生改变。现实生活里,单纯的机械自律易成盲目消耗,如只背单词不用、健身却暴饮暴食,需 “清醒” 加持,在自律中明确方向、记得初心,避免沦为 “被鞭子驱赶的陀螺”。清醒意味着不追求 “多” 而专注于 “精”,合理取舍目标(如删减课程、聚焦读书写作),给生活留呼吸空间,让重要的事生根发芽。面对外界诱惑(如速成减肥、他人光鲜生活),清醒是守住内心定盘星,不被焦虑裹挟,始终明确自己行动的真正意义(如晨跑是为感受身体轻盈)。自律与清醒相辅相成,自律是 “做什么”、让人脚踏实地,清醒是 “为什么做”、让人仰望星空,二者结合才能在成长中收获通透。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追求 “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宏大目标,而是享受 “一点点变好” 的过程,在平淡坚持与清醒笃定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实现与自我的久别重逢。 |
|||
|
晨光熹微时,我总在闹钟响起前三分钟睁开眼。不是刻意与时间较劲,而是身体早已养成了与黎明共振的节律——窗外的麻雀刚落在晾衣绳上梳理羽毛,楼下早餐铺的蒸笼正冒出第一缕白汽,我踩着这样的节奏起身、叠被、温一杯牛奶,看着瓷杯里的热气在晨光中慢慢散开,像一场不慌不忙的仪式。 这仪式感的背后,藏着自律最本真的模样。它从不是网络上渲染的“凌晨四点的健身房”或“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不是用苦行僧式的克制去对抗本能,而是像园丁修剪枝丫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慢慢剔除生活里的杂乱,让内心的秩序自然生长。 我曾是个被拖延症绑架的人。大学时为了赶论文,能在图书馆从日出坐到日落,却把大部分时间耗在刷手机、翻杂志的“假性努力”里,直到闭馆音乐响起,才对着空白的文档慌得手心冒汗。有次熬夜到凌晨三点,咖啡因的作用让心脏突突直跳,窗外的天从墨黑熬到泛白,我盯着屏幕上仅有的几行字突然清醒:所谓“没时间”,不过是把自己交给了惰性的洪流,任其推着走罢了。 真正的改变,是从坚持“十分钟法则”开始的。那时我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却总以“太累”“没状态”为借口。后来索性规定自己:每天只读十分钟,哪怕只读一页也没关系。起初坐在书桌前,思绪还会飘到未追完的剧、未回复的消息上,但慢慢的,当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纹理,当目光跟着文字走进另一个世界,十分钟的边界便悄悄模糊了。有时读得入了迷,抬头看时,窗外的晚霞已染透了半边天。原来自律从不是“必须做到多少”,而是“先开始做一点”,像滴水穿石,不是水滴有多用力,而是它从未停下。 这份“不停下”的坚持,渐渐在生活里织出细密的网。我开始规律作息,不再依赖闹钟的嘶吼;开始坚持晨跑,感受风从耳边掠过的清爽,看路边的野花从含苞到绽放;开始在工作间隙停下刷手机的手,用五分钟整理桌面,或是站在窗边眺望远处的树。这些细碎的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效果,却像给生活拧上了一颗颗小螺丝,让日子慢慢变得紧实、有序。 可自律若没有清醒的加持,很容易变成盲目的自我消耗。我见过有人每天雷打不动背两百个单词,却从不用它们造句、阅读;见过有人坚持每天打卡健身,却在饮食上暴饮暴食;见过有人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想过这些事是否真的重要。他们像被鞭子驱赶的陀螺,只顾着旋转,却忘了为何而转。 清醒,是在自律的路上给自己留一盏灯。它让我们在埋头赶路时,偶尔抬头看看方向;在重复的日常里,始终记得初心。有段时间,我为了“提升自己”,报了瑜伽课、插画课、写作课,把下班后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可没过多久,我就感到身心俱疲——瑜伽课上总想着下节课要带什么画具,写作时又惦记着瑜伽动作没练熟,结果每一件事都做得马马虎虎。直到有天晚上,我看着课表上密密麻麻的安排,突然问自己:你真正想做好的,到底是什么? 那晚我关掉了所有课程的提醒,在纸上写下自己最想坚持的两件事:读书和写作。此后,我不再追求“多”,而是专注于“精”——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随笔,把剩下的时间留给散步、和朋友聊天,或是单纯地发会儿呆。当生活不再被填满,反而有了呼吸的空间,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也在这份从容里慢慢生根发芽。 清醒也是在诱惑面前,守住内心的定盘星。如今的我们,每天都被无数信息裹挟:朋友圈里别人的光鲜生活,短视频里“三分钟速成”的技巧,购物软件上不停推送的“必买清单”。这些东西像无形的钩子,总想着把我们从自己的轨道上勾走。有次我刷到一个“二十天瘦十斤”的减肥视频,看着视频里的人用极端的方式快速减重,心里也忍不住动了念头。可转念一想,我坚持晨跑,不是为了追求数字上的变化,而是为了感受身体的轻盈,为了在清晨的阳光里拥有一份好心情。想明白这一点,便不再被那些焦虑的声音所扰。 其实,自律与清醒,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自律是“做什么”,清醒是“为什么做”;自律让我们脚踏实地,清醒让我们仰望星空。就像登山,自律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坚持,清醒是始终看着山顶的方向,两者结合,才能在抵达顶峰时,不仅收获沿途的风景,更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通透。 我曾在一个雨天的傍晚,遇到一位坚持夜跑的老人。雨点打在他的雨衣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我忍不住问他:“这么大的雨,怎么还出来跑步?”老人笑着说:“跑步不是为了躲雨,也不是为了赶时间,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记得,每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最好的自律,从来不是对抗,而是接纳;最好的清醒,从来不是批判,而是觉知。 如今的我,依然会在晨光中温一杯牛奶,依然会在睡前读几页书,依然会在周末的清晨去公园晨跑。这些事没有多么了不起,却让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种稳稳的幸福。我不再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宏大的目标,而是更享受“一点点变好”的过程——今天比昨天多读懂一段话,今天比昨天多跑一百米,今天比昨天更能平静地面对生活里的小插曲。 原来,“奔向最好的自己”,从来不是一场奔赴远方的旅行,而是一场与自我的久别重逢。在自律中,我们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在清醒中,我们渐渐看清内心的渴望。当自律成为习惯,当清醒成为本能,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眼里有光,心中有方向。 就像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摊开的书上。手边的茶杯里,茶叶慢慢舒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知道,明天清晨,我依然会在闹钟响起前三分钟睁开眼,依然会踩着晨光的节奏开始新的一天。这份平淡里的坚持,这份清醒中的笃定,便是我能给生活最好的答案,也是我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二0二五年十月九日星期四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佛山行 | 下一篇:家乡的除夕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