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雨具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18 08:12:5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现代人使用的雨具有很种类,既代表着社会进步,也与民众物质条件的富足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于雨具的使用有很多种选择,特别是塑料与橡胶制品的普及,相应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家乡为雨水偏多区域,其惯常雨天的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天气影响,只是在过往时代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人们下雨天如果需要外出或者劳动生产,雨具的首选就只有蓑衣与斗笠,直到后来雨衣与伞的出现。伞的最早称呼为“雨盖”,起源于先秦时期安装在马车上的车盖;因此汉字里最早的“伞”字,其字形就是“竖立伞盖的马车车厢”,其字形经过了年代久远的演变而定格为今天人们看到的“伞”字,那也就是民间称伞为“雨盖”的由来。一个有了“雨盖”的社会,也就象征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只是古代车马只是有钱人出行的工具,普通人家雨天有一件遮风挡雨的蓑衣就不错了。蓑衣为不易腐乱的棱草编织,也有用棕丝编织而成,外形如披风,两根绳子或者带子穿过蓑衣的上沿,穿戴者只需要将绳索在胸前交叉着系在身体上,然后戴上斗笠,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行走奔跑都运动自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中的青箬(ruò)笠,就是箬竹叶做成的斗笠。就农业生产而言,降雨是大自然的馈赠,水则是促进粮食丰收的原动力;农业生产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降水而适宜于耕种,种田人即使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也并不能保证衣服不被淋湿,但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具定了广大农民们只能依靠吃苦耐劳,才能获得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人们就调侃这世界上的事,如果很轻松自在,那就根本不是个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笔触,走进农村雨天,去看看穿戴着雨具辛勤劳动的场面,读者们是否能产生多少人生感触或者感悟。推荐阅读!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鱼米之乡。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年降水量年均在1055毫米左右,是降雨比较充沛的地区,家乡人雨天出行、雨天下田劳动,都离不开雨具。

    雨具,泛指所有遮雨的用具,如雨衣、雨鞋、雨伞、帐篷、沙滩伞、防水裤等,总之,有头上戴的,身上遮的,脚上穿的。

    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雨天的农活,如耙田、耕田、插秧、挖沟等都离不开雨具,当时家乡人有的头戴斗笠、草帽,身穿蓑衣,身背雨篷,光着脚在干雨天能干的农活。斗笠,形状似小伞面形,比伞面要陡,类似电视剧中,清朝官员头上戴的顶戴花翎中的顶戴。编制的材料都可就地取材,多用芦叶(柴叶)、芦苇(芦柴)、芦竹、竹篾等编成,如用芦柴编两层“芦费”状,中间夹着柴叶,就是家乡人裹粽子的柴叶,因柴叶长达30-40公分,宽约3-4公分,纵向排列好,且柴叶与柴叶之间顺序重叠,可防漏雨。也有的用竹篾象编凉席一样编,且用的是二花编织法(编织的一种方式),然后制作成斗笠或草帽的形状,也可防漏雨,当然更多的是戴草帽(小麦秆编织的)防雨,相对于斗笠防雨效果差一点,因为草帽的帽沿是平的,而斗笠是陡的,下水快,不易含水。雨篷,家乡人习惯叫“雨捧”,长约1米左右,纵向腰宽约60公分,上下椭圆形状,有弧度,类似乌龟壳一样,驼在背后,胸前用布带扎紧,但要遮到头部,主要材料是用芦柴单花编织(编织的一种方法)两层,中间夹着柴叶,象弯腰插秧等农活,驼着雨捧,可达到防雨的目的。蓑衣,用竹叶、草、粽皮编织而成的雨披,其中草就叫“蓑衣草”,又称“山草”、“龙须草”,属多年生草木植物,丛生茎圆而细长,长约1米左右,不易腐烂,听老人们说,这种草家乡少有,多半是到商店里买回来,与粽皮一起编织,很扎实,分两部分,有披肩、蓑身。防雨比雨捧好,且能适应雨中的各种农活,家乡人的墙壁上,都挂有蓑衣斗笠的影子。

    蓑衣是中国人民最古老的雨具,它“穿”越了千年风雨,《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它取材于大自然,不仅可以遮风避雨,还可以充当旧时穷人的卧具以及入冬的御寒衣物。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新型人工材料雨衣的流行,斗笠蓑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的孩子们,也只能从历史课本中,稍稍识得其模样,走进千年斗笠蓑衣,体味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匠心,更是寻觅它背后隐藏的那份恬淡与闲情。难怪古代文学大家赋予斗笠蓑衣的美妙诗词歌赋,如唐代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如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斗笠、蓑衣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出现在画家的画作上,也是舞台戏曲的道具之一,成为塑造了旧时农民、渔民劳作的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文学作品中,斗笠、蓑衣又被誉为虚伪、伪装,“蓑衣”成为成语,其故事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非常喜欢打猎,一天他穿上一件蓑衣,假装成普通百姓的样子去打猎,结果被一只野兽追赶,差点丢掉性命,从此以后,人们用“蓑衣”来形容那些伪装自己,掩饰真实本性的人,可见蓑衣文化源远流长。

    雨伞当然是防雨“大亨”了,使用频率极高,到现在每家每户都必备一把雨伞,当时家乡人多数用的是黄色油布伞,伞面布是用桐油油的,家乡人的说法“黄霜霜”的,“一把油布伞,千年水乡韵”,听老人们说,油布伞在家乡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当然打伞干农活是极不方便的,只能是路人防雨。

    当时脚上的防水工具,老人们一般穿“钉鞋”防滑,鞋底间隔钉上铁圆钉,鞋帮用桐油油成的帆布,结实、耐穿。一般人穿矮帮套鞋(橡胶的)、帆布胶鞋,俗称“球鞋”,可能是打篮球的运动鞋的叫法,后来叫“解放鞋”,就是仿制解放军的军用黄绿色球鞋,晴雨两用。天不冷时,在雨天的砖头路上穿“木头搭撒儿”,就是木拖鞋,用木头做成鞋底状,厚2公分左右,在脚趾部用帆条订好,便可穿。记得儿时,我穿胶鞋走路,由于家乡是黏土,遇上雨天,道路泥泞,有时胶鞋被土粘着,抬起脚,鞋还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也只能光脚踩在烂泥上。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渐有了各种防雨鞋,如高帮套鞋、高筒靴,现在都是水泥路、柏油马路,防雨鞋,更是花样品种繁多,不胜枚举。现在有的老年人还在穿旧时的“解放鞋”,轻便、方便。每个村干部都必备一双齐膝高筒靴,主要是排涝时穿,如巡查大圩,穿上高筒靴,一防蛇咬,二防尖器戳脚。

    在所有的雨具中,蓑衣、雨捧、钉鞋等,都以消失的无影无踪,留给人们的,只有教科书上、戏曲表演中,才能依稀可见,特别是斗笠蓑衣,已成为画家笔下的一幅优美、典雅、朴实的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但斗笠,现在还作为一种新时尚,在夏天,有的女性头戴斗笠,作为遮阳的装饰品。现在每每想起,都是无法释怀的乡愁。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接财神 下一篇:家乡的母亲河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