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工分制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9 09:20:0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套坚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主义道路,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于是才有了土地国有,集体使用土地,农村农民所经营的土地概为国家所有的土地中央集权;包括后来为了适应全球化所推行“联产责任制”,但土地依然国有,这就意谓着每一位公民,既是自食其力的劳动生产者,同时也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一个生产队就相当于城市一个工厂的车间或班组,记录出勤日多少,记一个人工作了一天,或者只工作了半天,是按劳取酬原则下的日常;差别也只是城市工人的待遇比较起农村人来说,工作环境与生存环境有一些区别而已。从国计民生的大局面看这些曾经的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无论是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强盛的大局面来衡量,所有中国人都值得为自己作出了贡献而感到骄傲;同时,这也是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百年积贫极弱以后的觉醒。要不为何中华民族只是经过短短的几十年努力,就取得了能在世界上傲视群雄的底气。作者笔下的《工分制》,是中国农村走出小农经济模式以后,农民们第一次团结起来当家做主的一个过程;共产党打垮了官僚买办的旧政权,当初的农民们打心眼里感谢新生的政权,在人民公社化的进程中,农民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让人们组织起来抵御风险,无论从社会实践与衣食住行的改善都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单打独斗,最起码遇到了灾荒国家还会提供一定的救助;如今回头看那些农民们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战天斗地的往昔,看看那些依靠集体的力量改造旧河山的辛勤付出,感叹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蕾实花放。让我们跟随者作者的笔触,走进岁月深处,细细品味那些一大二公时期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共存的国家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可以杜绝今天让人尴尬的圈地变现局面,被人们戏称为仔卖爷田。推荐阅读!

    中国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其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础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就是从前讲的“皇粮国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它经不起风浪,一遇天灾、战祸,多少人家就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步引领人民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三级所有,队(小队)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就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分制就应运而生了。

    工分制体现了公社化时期“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分多少就是收入多少,对农户而言,一年之中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总工分和生产队的工分值。当时生产队记工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评分记分,一种是额定记分。评分记分和额定记分的基本标准由队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由队长、副队长具体执行。队委会组成人员: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员、贫协代表、妇女组长、民兵排长等5-7人组成,全部是不脱产。

    评分记分,根据农活的劳动强度,结合一个劳动力的综合能力(包括体力、劳动技能、“手脚快慢”等因素)和劳动态度而评定基本分。男劳力劳动强度大的工分就多些,女劳力劳动强度小的工分就少些,但也有例外,例如插秧是一种技术活,一般都是妇女插秧,那一天的工分丝毫不比男劳力少。不同的农活,按劳动强度,额定好一天的基本分,例如一个男劳力重活每天10分计算,轻活的可9分、8分……不等。到了农忙,农活需要起早贪黑,是要加工分的,加工分的多少,是要看起早贪黑时间的长短,一般加1-4分工不等。评工分,平时队长、副队长对所有社员干活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同时也灌输一些“热爱集体,出工出力”的思想教育。

    定额记分,如罱一方渣多少工分,拾棉花多少斤多少工分,剐(割)一亩田小麦多少工分,插一亩田秧多少工分,总之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就评分记分。如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他们都是定额工分,参照当时的生产大队前十名劳力人均工分……。

    生产队记工,有“劳动工分登记簿(记工簿)”,一天的劳动项目,分别由随作业的记工员记载,基本上是一日一评,但不能超过三天,防止遗忘,记上工分,汇总到会计那儿,每月公布一次,有疑问的,可以核对,因为当时的农户自己也记载着出勤天数和劳动项目。

    当时生产队的口粮分配,除基本口粮外,外加工分粮,如人均分配口粮100斤,其中无论男女老少基本口粮60斤,还剩40斤,凭工分多少,领取粮食,因为参加劳动者,体力消耗大,吃得多,所以设工分粮,当时还有河工粮(挑河的),方土粮(罱渣的)……。从事“五匠”的如木瓦匠,放鸦、养鸭的等,必须拿钱买基本的口粮,当然粮食价格是国家规定的,比买市场的粮食便宜多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整个青蒲,2个生产大队,22个生产小队,有三分之一好的小队,工分单价高,群众收入多,小伙子找媳妇都好找些。有四分之一小队比较差的,好队与差队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时的公社干部都到差的生产队蹲点,想方设法帮助生产队搞好多种经营,增加群众收入和集体积累。

    由于是集体生产劳动,不免会出现一些“大呼隆”(虚张声势,很少实效)、磨洋工(懒散地劳动),或者出工不出力,如有些个子大、力气大的劳力干起重活来,矮个子的确不如他,但平时有力不买,干活还真不如小个子卖力。所以家乡小伙子娶媳妇,要争取娶个子大的,家乡人的说法:“大个田头站,不做也好看”。当时家乡还流行着一句话:“上工如背纤”(走得慢),“下工像射箭”(走得快)。由于队长每天排工,有一些轻工巧活,安排“人情工”,在评分记分中,有眼高手低的“人情分”,群众有怨气,敢怒不敢言,因为一个小生产队长就是土皇帝,说了算。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体了人民公社,取消了大集体(大呼隆)式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形式变了,但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农民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占有权),从此家乡的工分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党和政府又免除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家乡人种田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工分制,见证了一段历史。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端午 乡邻 广场宴 下一篇:家乡的丧俗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9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