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丧俗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8 09:20:0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面对生死,人生无从选择。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然需要面对丧葬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就如作者笔下的家乡丧俗,其流程虽然早已删繁就简,却依然还是会供奉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还是需要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与祭祀等仪式。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流程中的出殡的时间与吊唁的过程等细节,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深深地哀悼。虽然改革开放后对丧葬进行了改革,逐步取消了土葬,同时也摈弃了很多葬礼习俗;但农村始终很难做到如城市殡葬那样一切流程全托给殡葬服务行业,其简便程度连同招待客人等后续工作都一扥到底;去原因为大多数乡村异姓杂居较少,依姓氏集族而居偏多,或许整个村庄都有血缘关系,只是远近不同而已。是以乡村丧葬礼仪依然还保留着丧礼悲戚,葬礼隆重,服丧期有限制这些古老传统。中国人的丧葬文化,始终充满着敬祖思亲和对逝者尊敬的人生思索;其积极的因素就在于让人们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以及重视人生存的生存价值观;因此人们认为传统也并不一无是处,就丧葬文化而言,尊重逝者的潜在意义,就是告诉后来者,必须要懂得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当某天不得不离开,那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就是对你人生的认可。推荐阅读!

    每个人终将会面对最后人生的终结,那就是生命的死亡。人死了,在中国古代有埋葬、水葬、天葬、树葬、火葬等多种形式。由于家族的延续和对祖先的供奉至关重要,祭祀和安葬都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古来安葬方式多采用土葬,认为土地是人们与天之间的桥梁,通过土葬可以使死者与土地永恒结合,保证其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抚,自古就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之说。汉代韩婴所作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人死是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逐渐形成了流转千年的丧葬文化。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但都大同小异,总之都是为了尊重死者而又有一个好的寓意。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五十六年代,还沿袭着棺椁土葬风俗。孩童夭折,家乡人叫“翘辫子”,长辈悲痛,葬礼十分简单。老人去世,葬礼则比较隆重,其程序一般为:

    送终,老人弥留之际进行换铺,一般在长子家正房明间西边,打个地铺,将老人从卧室中移到地铺上,子女亲人力求到场“送终”并准备好寿衣等。

    穿衣,一般情况下,老人咽气后,要在第一时间为死者洗脸、梳头、擦身,寓意着洁身而去,穿上寿衣,亦称“上路衣”。因为这时身体还未处于僵硬状态,穿起来比较容易些。

    “寿终正寝”,一般在长子坐北朝南的住宅正屋明间中间,用两条长凳担着一扇大门板停遗体,给尸体上盖上狭长的小被子(专用),古称“小殓”。头朝南,枕下放片瓦片,脸上盖上白布,一防死形难看,二防细菌扩散。用两块小砖成“八”字式撑住脚,防双脚张开,家乡人叫“垫脚砖”。这也是过世人入殓时“头枕青瓦脚蹬砖”的风俗,寓意着到了阴间能住上好房子。头前摆张小方杌子,点一盏香油灯,俗称“七灯”,凳上一碗饭,放两只熟鸡蛋,俗称“倒头饭”,寓意着死者的路粮。家乡人的说法:“生前不忘床边站,死后不忘倒头饭”。烧倒头纸,按照旧风俗的说法,死者的灵魂刚刚进入另一个世界,会有很多恶鬼欺生,向死者索要钱财,所以停尸后,第一时间就要为死者烧第一刀纸,并配有专用小缸,用泥土在缸里面泥一层泥,以防焚烧时高温开裂,纸钱烧在小缸里,家乡人叫“化缸”。同时在遗体所在的房屋门口搭一座灵棚,棚内设帘子,中间有一个“奠”字,左右对联,如:“悲声难挽流云住,哭声相随野鹤飞”等。

    报丧,孝子分别向姑舅表姨等亲戚报丧(通知),一般长子、独子不报丧,在家主持丧事,由弟弟或亲友报丧。

    烧亲香纸,死者的子女及较近的亲属到齐后,孝子头戴麻布帽,女眷顶上白布包巾,孙辈们戴上红孝帽,摆供设祭,跪在灵前烧“亲香纸”。这时孝子孝女大哭,特别是中年人死亡,妻儿子女更是捶胸顿足,大哭不已。

    吊丧,烧过亲香纸后,亲戚朋友们方可前来吊丧,有送花圈、毛张纸、被面、包封儿(包钱)、办菜祭供等,围白巾跪着向死者磕头行礼。

    守灵,家乡人叫“坐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魂魄要回家看一看,亲人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会点一盏香油灯,放在亡灵头前,害怕灯熄了,而使亡灵找不到家。为了保证那盏“指路灯”一直燃烧着,孝子们就坐夜守在遗体旁边,每夜都有亲友伴守,故曰“守灵”,同时因当时住房简陋,也防猫、老鼠糟蹋遗体。另外从心理上说,也不能把老人孤零零地躺在那儿,于是乎: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

    择日,通常情况下,停尸三天即可出殡,也防“假死”,但有的人家请瞎子算卦,或四天、或五六天不等。这期间剃“七头”,孝子们要剃头,因为老人去世后,在7个7天里不能剃头。还有一说,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头发用红纸包好,放在灵前。其间还要做好棺椁(有的有准备的预先做好),根据风水挖好墓穴。

    放焰口。在出殡前一天夜,请和尚放焰口,7-9个和尚不等,按照佛教说法,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迷信说法,死后三天魂魄过了“奈何桥”到达“望乡台”,再看亲人最后一眼,有“望乡台上看大戏”一说。

    出殡。凌晨,孝子亲友们齐聚灵堂,向遗体绕一周,看亲人的最后一眼。入殓,家乡人叫“收殓”,由“土供”(专门从事料理死人的人),将死者装入棺材,古称“大殓”,由于人死后会出现不闭口,用红糖塞住嘴唇,寓意着到阴间过上甜蜜生活。盖上棺盖,由孝子执丁、钉好,然后由4人抬棺,孝子们头戴麻布帽,腰插“哭丧棒”(杨树棒)在前引路,女眷顶白巾,孙辈们戴红帽,远的用船运,近的直接抬到墓穴,一路上,家属们会将纸钱洒在路口、河川上,以供鬼魂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灵,俗称“买路钱”。

    下葬。到了墓地,孝子亲人们绕墓穴一周,丢下铜板、铅角子(真钱),将棺椁入土,孝子们动第一锹土,这时,孝子亲友们大哭,从此,老人在黄土垅中独自眠。然后封土成园椎体(△),高约1.5米左右,底角为53°左右,顶端按上一块直径约20公分,高约20公分倒着的圆锥体土(▽),亦为坟头,这样形成坟,家乡人叫“坟远”,寓意着远离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安葬完毕,将哭丧棒(杨树棒)插在坟旁,杨树棒易发芽,所以现在看古老的乱坟葬都是绿树成荫的缘故。回家跨火草,吃糖饭、吃糕,寓意着有得吃、有得烧、生活甜美、步步登高。

    做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第一个七天为头七,以此类推到末七,总计49天,其中头七、五七、六七尤为重要。头七,古人认为死者魂魄会返家,家人祭供,然后躲避,防止魂魄看见家人会令其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为世人。五七,也叫“献七”,一般都由出阁的姑娘出资扎库,请扎匠用芦柴、纸张等扎成死者生前的房屋、用具以及轿子、人马和纸钱一起焚烧。家乡人叫“化库”(库就是库房之意),寓意着“早早西天去,事死如事生”。“六七”是“还魂夜”,请和尚放焰口超度亡灵。

    死者去世当年,春节帖春联为绿色纸张,表示有孝。死后三年,孝子孝女们都必须办菜,到坟上祭供烧纸钱,以表追思。以后的岁月,就是每年“烧周年”(死者的忌日祭供),清明添坟。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家乡由千年的土葬全部实行了“火化”,墓地也由乱坟葬变为陵园式,人们讲究的是“厚养薄葬”,废除了一些封建陋习、封建迷信,增添了“吹打”、“踩街”之内的,让葬俗融入新时代的文明之风。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工分制 下一篇:家乡的婚俗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9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