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井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6 09:08:53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文中描述的《家乡的井》,当然指的是“水井”。水井,因其为提供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性,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物。在其漫长的历史流光中,“井”被社会赋予其有着深邃文化内涵的物象。于是就有了改邑不改井之说,意思是城邑村落可以变动而水井不可迁移,而使其成为一种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时光如水流淌,它们都如涓涓细流般默默奉献在地底下,不改初衷。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因此,“井”的基本含义是指从地面挖出一个深洞来取水。古代人取水的洞穴一般很深,特别是高纬度区域的水“井”更深;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就围绕着取水处设置栏杆,因此最早的的“井”字形状就如栏杆。在现代人意识中,除了饮用水的水井,还有诸如房屋的天井,包括矿井、盐井、藻井、油井,以及辐射井,管井、新疆地区的灌溉系统坎儿井,还有古代人在城市作战时,为防穴攻而凿的地井。《通典·兵五》:“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于井中,托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后来,这些战时井也成了蓄水井,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地下取水“井”。上述水井指的是城市水设施,在广大农村,有河流湖泊的地方人们依水而居,饮用水自然不是问题。那些缺乏自然水源的乡村,掘井而居就是人类最无奈的选择。空气与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须。一口水井,无论岁月流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傻傻地坚守在时光深处,除了默默奉献,并无索求;因此就有了一个“井”字的调侃,横两笔,竖两笔,横竖都二。“二”即2,是一个自然数,除了能被1整除,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白痴与犯傻”的代名词;“横竖都二”,假设指人,就不用过分解读了。推荐阅读!

    家乡的井

    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关工委

    王东宁

     

    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吃水不忘挖井人”,古来亦有“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之说。

    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就是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挖井又叫“打井”、“开井”,从“井”的字形上来看,中间是洞,四周围以“栅栏”,可防止小孩及牲畜类误入“陷阱”。

    天地有遗珍,在青蒲庄东北角约1公里处,现属家乡的范围之内,在造公路时,挖到一口坍塌的水井,井壁的砖成“斗勾”状,后经上级文物部门的专家初步鉴定,有可能是宋朝时期的水井,专家建议暂封存。我实际考察了一下,这口井,现在四周都是农田,因为有井,必有人家,“凿井而饮”㗑,可以想象,宋时,这里还是一个繁华的村庄,能打出这口井的,必是大户人家了。听庄上老人们口口相传说,这里古时有个曹家庄,庄上有个姓曹的大户,在朝中做官,后来不知何故,得罪了朝廷,因为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遭满门抄斩罪,消息传到曹家庄,曹氏一姓纷纷外逃,有的改曹姓为姜姓,据说家乡姓姜的可能还有姓曹的后裔。后经历史的沧海桑田,“曹家庄”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也有可能曹家庄并入了青蒲庄,这虽是一个传说,但从以往开河挖路,就发现多处有土灶、锅、碗、碎砖瓦片等,再从这口井上推测,至少这里当时是有居民的,最起码宋时,家乡已有水井了。

    水井是人工开凿的,那么第一个挖井人是谁呢?又是什么时间开始有水井的呢?民间流传着从“黄帝穿井”到“伯益作井”的传说。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人们经常会发现小水塘,在旱时,还有少量的水,但泥浆多,不好饮用,其中不乏有人想到,何不把小水塘再挖得深一点,于是乎用象“耒耜”之类的工具挖深,第二天去看,塘里渗满了水,窃喜。于是总有人试着不断地挖深,这有可能是“井”的雏形。水井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井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开始使用水井了,可能那时不叫水井,还是叫“水塘”吧!经过漫长的岁月,据《说文》中记载,“象构韩(井栏)形”,说明“井”字最起码行于商代。开始时,井四周都是泥土,姑且叫“泥井”吧,打水时,有泥浆泛起,先民们最初可能用天然石块,垒成井壁,且井开始时,也有可能是方形井,因为方形井好挖。又经过漫长的实践,人们逐步发现,在使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圆形的比方形的容积更大,且圆形的,受力均匀,牢固。也因为拱型结构,所承受的压力大,象“赵沟桥”,千年不塌。方形井才逐步发展为圆形井,当然不管方形井,圆形井,井口都是圆的,便于打水。也因为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熟练玩火的老祖宗,已经掌握了烧砖技术,有砖才有砖井。由水塘→泥井→石井→砖井→砖石混合井,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那个人在一夜之间就突然想到挖井的。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五六十年代,鲜有打井的,因为那个年代,还处于农耕时期,生态自然,无污染。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生姿,鱼虾穿行其间,掬一捧水,说不准还有条把小鱼。人们的饮用水都是河水,所以一般人家无需打井。到了九十年代,人们渐渐发现河水有了工业污染,于是家乡办起了自来水厂,开始是几百米以下的深井水,这无疑是抽掉地球的“血液”,长期以往,庄庄都在吃深井水,会破坏地球内部的水循环,生态失衡,所以现在都改用河水净化的自来水。到河里洗衣服,都汰不干净,因为河水有异味且污浊不清,况且有的小河渐渐的干涸,用自来水又舍不得,于是乎,家乡人想到了打井。在天井的一角,打一口井,深在10米之内,口直径为35厘米,井壁为空心圆柱体混凝土,属浅表水,因为水经过泥土的过滤,比河水污染轻得多了。开始打井,井口都是敞开的,用特制的小水桶打水,打完水后,盖上井盖,防止牲畜掉进去,特别是有小孩的人家更要扣紧井盖。后来发展到用机械人工压水,或用小电泵抽水。井水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冬天打上井水,清洗锅碗瓢勺,手不觉得“刺冷”。夏天,捧一口井水,甘甜清冽,会给你带来沁人心脾的清凉和畅快。劳动之余,用井水擦擦身,那惬意极了。有的人家在夏天将西瓜、果类、鱼肉之类的食物,装在篮子里,盖上透气的罩,吊在井里,起到保鲜作用,比放在冰箱里冷藏味道好多了。当然古人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亦多用此法。

    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正如唐代元结的诗句:“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井文化。水是生命之源,先民们都是傍水而居,井的挖掘,汲取地下水的资源,只要挖出了井,在远离河流的地方,人们也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从而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从河湖两岸,走向内陆,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为文明和社会发展争得一块自由的空间。滋养生命的井,流淌着永汲不竭的“玉液琼浆”,浇灌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井泉出于地下,在长期的蕴藏和地下流动中,往往能流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当然由于现在工业等方面的污染,如要吃井水的话,可到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饮用。

    井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引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井文化,古代制度,八家为井,后来引申出为乡里家宅,如“背井离乡”、“乡井”、“井邑”等;因为“井”是方方正正的形状,所以现在还说“秩序井然”,有时还成为重叠词,如“井井有条”。古代的“井田制”,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故曰“井田”。因此“井田”不仅是土地制度,还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聚井而汲,人多的地方就有市场,久而久之,井边就成了市场,故为“市井”之说,在以后的岁月中,萌芽了城市结构。把目光短视的人称为“井底之蛙”,为捉野兽或敌人而设的陷阱,为防止,警惕心怀叵测的人所设制的“陷阱”……在水源缺乏的地方,又深又大的井可作为“水库”用来浇灌庄稼。你到过北京故宫吗?那一口口水井,就是用来防备火患,看来井还是灭火“神器”。

    井,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的印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将长期存留于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

    古代带栏杆方井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婚俗 下一篇:家乡的扇子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