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扇子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5 08:18:1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中国人曾经使用的扇子,开始属于生活用具,按功能分别为家庭日用扇与服务业用的扇子;如一些豪华型的剃头铺子里,达官显贵们需要理发,高温天气里室內像一个蒸笼,人们就想到了在室內顶部吊一个由盲人拉动的大扇子,形状不限,能产生风让人凉快就行。那时候不像现代人有电风扇或者空调,酷暑的夏天顾客浑身冒汗,必然影响做生意,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店家就用那种竹编的扇子吊在一个木“葫芦”上,由一位坐在椅子上的盲人拉动绳索,通过一来一往地摆动产生空气流动,那就是土吊滑轮扇子。那种扇子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但竹编的偏多,没条件的用一块布也行。一般讲究的店家会做成扇子状吸引顾客,目的就是通过动能产生让人凉快的风,与普通人家乘凉用的扇是同样的原理。随着时光的流逝,扇子也逐步发展出来好几种门类,比如为艺术展示服务的工艺扇;为场景服务的仪仗扇;为文化艺术服务的舞蹈扇等等类型;按照扇子的材料构成,其种类分为竹扇、麦扇、槟榔扇、蒲葵扇、丝绸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折扇、团扇、纨扇、绢扇、茧扇、火画扇、竹丝扇、印花纸扇、包括现代人的塑料扇等不下十几种。同时扇子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地加深,其使用也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团扇的使用以女性为主,其形态符合女性的审美,具有纤巧、抚媚的气质,与之不同的是,折扇以男性使用为主,在形态设计尤其是扇骨的设计中具有豪放、豁达气质。在传统的观念中,团扇象征女性,折扇象征男性。礼仪与审美相结合,使扇子作为一种器物就有了它独特内涵;尤其是当扇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时,所散发出扇的灵魂和神韵,使扇子成为了中国特定社会形态的一种标志,传达了象征、礼仪、审美等思想文化观念。就如作者笔下的扇子,还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手执鹅毛扇,运筹帷幄。纪晓岚摇扇吟诗作对,口吐莲花。有一句调侃说,扇子姓摇,跟着人跑。如果夏天闲暇,人们真的是扇不离手,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那就是跟着人跑调侃的由来。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农家深处,去感受那种夏天夜晚纳凉的人们摇着芭蕉扇,侃着大山,拍打着蚊子,调侃着张七李八的热闹。推荐阅读!

    提起扇子,在中国人心中,往往会想到三国时期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那是智慧的象征。

    扇子是引风用品,摇动生风的用具,是夏令的必备之物。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当时扇子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故称为“障扇”。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用来扇风取凉。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的丝织品扇子,到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比较方便的折扇。

    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把玩折扇视为“怀袖雅物”,逐步形成了“扇面书法”“扇面绘画”等,留下了不少关于扇子的名篇佳作。如唐代白居易的《白羽扇》,明代王锋折扇绘画的《关山图扇》……。直至现代,扇子也作为书法、绘画、舞蹈表演的导具之一。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加之五六十年代,家乡的住房多数是泥巴麦秆草房,一到夏天,容易滋生苍蝇、蚊子。夏天燥热、炎热,所以扇子是必不可少的纳凉与驱蚊之具。家乡人当时用的扇子,有芭蕉扇,近似圆形,直径30-40公分左右,从商店买回来,周围用棉布包裹,用线缝好,这样使用时间长,不易坏,即使用久了,剩下像几根筋一样,照样可以打叮咬在身上的蚊虫。但多数人家,自己用蒲编成“蒲扇”;用小麦秆上半截编成麦秆扇;还有的用鹅毛拼成鹅毛扇,女孩子家用花布绷成花布扇……。记得儿时,我上小学,在学校用旧报纸、厚油纸折成简易的折扇形状,用来扇风纳凉。家乡有句顺口溜:“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谁人问我借,请你到立冬。”总之,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一把扇子。

    每到夏天的夜晚,青蒲庄各个桥上、打谷场、巷子边上,都铺满了蒲席、蔑席纳凉,有的把吃饭的小桌子抬到天井里,或巷中有风头的地方纳凉,还有的用门板在天井里两头担在条凳上,搭成临时铺,架好蚊帐纳凉……,这其中都少不了扇子扇风,驱赶蚊虫。那时,满巷都是纳凉的人群。为了消磨时间,人们轻摇扇子,拍拍蚊子,有书文戏理的讲讲民间故事,有青年人谈谈“天南海北”,有姑娘们哼着“拔根芦柴花”等小调,还有的谈谈“张家猫,李家老鼠”的事……,小孩子最幸福,在母亲的扇子下进入梦香。总之,大人们的谈笑声,青年人的低唱声,婴儿的啼哭声,扇子的拍打声,布满了大街小巷,象奏响的交响曲,还蛮热闹的。这也是家乡夏天夜晚的一道风景。

    六七十年代,家乡人烧饭都改进成抽风灶,就是锅堂上下两层,中间用铁炉条隔着,上面一层烧柴火,下面一层积灰,可用扇子扇下面一层。扇风助火,使柴草充分燃烧,所以每家每户在灶旁都放着一把旧的芭蕉扇子。后来,家乡有的门户烧煤球炉、蜂窝煤,那扇子更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电风扇开始悄然上市了,当时家乡人把电风扇作为新娘的陪嫁用品和祝寿的大礼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电风扇在家乡也逐步“登堂入室”。八九十年代,家乡的电风扇多姿多彩。有台式的、吊式的、落地式的、壁式的……。

    到了千禧年,空调也逐渐在家乡“安营扎寨”,有壁挂式的,有立式的……。

    现在夏天的夜晚,走进青蒲庄,巷道空荡荡的。家乡人的说法,“撂棒都打不到人”,家家户户都在空调间里或电风扇下“躲过”炎热的夏夜。

    家乡的扇子,现在虽然不是扇风纳凉的主要用具,但家中还备有芭蕉扇子,起着掸蚊帐,驱赶蚊虫的作用。还有一些老人,白天在巷中纳凉,悠闲自得地摇着扇子,诉说着过去、谈论着今天的幸福。

    扇子,见证了一段漫长的历史。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井 下一篇:家乡的帽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