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鸡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23 08:18:09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中国农村养鸡,最大的用途是用来生蛋,是普通家庭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一些家庭根本就没有库存的待客物质,来了客人的应急方案,就是煮一碗鸡蛋挂面,来缓解没东西待客的尴尬。当然食用鸡肉也是其目的之一,还可以将成品鸡拿到集市去卖了换点油盐钱,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收入。作者家乡的散养鸡,也曾帮助过人们度过了一段段艰辛岁月。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鸡的作用还并不止增加收入那么简单。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鸡曾经是人们心中纳祥辟邪之物,还被认为是呼唤光明的使者。在古代中国,鸡鸣是一种计时方式;每当人们在心中有事的夜晚,就会静等着那一声声鸡鸣的响起,然后闻鸡起舞,洒扫庭除。晨光里的世界宁静而美好,于是人们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因此,鸡也也被人们视为时间的象征,提醒人们珍惜光阴,并大踏步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读完作者的文章,仿如见到了泰东河畔老乡家门口的鸡群,那就是作者文中《家乡的鸡》。推荐阅读!

    提到鸡,人们往往想到“鸡飞蛋打”、“小肚鸡肠”、“鸡犬不宁”······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词语。人们常常谈这样的话题: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是个关乎生命起源的科学命题,谁也说不清楚,也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繁衍孕育的结果。营养学家讲,每天吃一只鸡蛋,能补充人体蛋白质。可见鸡是全世界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普及的家禽之一。

    鸡是鸡形母雉科原鸡属家禽,是由野鸡经过人工长期驯化而来的家鸡。野鸡又名雉鸡,山鸡,羽毛五光十色,鲜艳动人,古称“吉祥鸟”,会飞,但飞行时间不太长,距离不太远,驯养的家鸡体肥身重,羽翼、尾巴逐渐退变,再也不会飞了。根据考古,在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鸡,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家鸡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话中的动物,凤的形象就来源于鸡,《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传说中,鸡称“太阳鸟”,鸡鸣日出,带来光明。公鸡还作为年画,贴于门楣,辟邪镇妖。“斗鸡”在我国历史上曾被人们作为消遣和夸豪斗胜的娱乐“工具”。在古代,因新郎有病或外出等原因,在新郎缺席的情况下,用一只大公鸡来顶替新郎与新娘拜堂……形成了我国几千年的鸡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关于鸡的名篇佳作,如唐朝王勃的《斗鸡赋》,唐朝颜真卿的《劝学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明代唐寅的《画鸡》:“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鸡肉味甘,性温,无毒。《本草纲目》载:“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主治泄泻,下痢、消渴、水肿、病后虚弱等症状,如炖老母鸡汤,是营养不菲的产妇补品。鸡肉相对于猪肉来说脂肪少,瘦肉多,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最难能可贵的是鸡生蛋,给天下人都带来嘴福。一只鸡年产一百到二三百只蛋不等。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五六十年代,由于刚从旧社会脱胎而来,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很差,养几只鸡,就能初步解决家庭的油、盐、酱、醋的开销。鸡是群居动物,性格温和,喜欢在草堆和沙土中活动觅食,也不会飞得很高,因此适合在庭院里进行饲养。鸡是杂食动物,不仅会啄食野地的虫子,也食五谷杂粮、蔬菜之类的。同时家庭养鸡,小孩吃饭掉下的米粒,吃剩的饭菜,以及收获时掉在地上的零星稻谷、麦粒等,都是鸡的“食谱”。家乡有“饥鸡盗谷,孩童投石”之说(小孩看鸡)。菜园子也是防止鸡吃菜。且鸡只要在傍晚时喂些食料,其余时间都是自己觅食。一般家庭养三五只鸡,多半是散养,也有些家庭养十几只鸡,是圈养,鸡栏内摆几根弯曲的树枝,鸡还沿袭着野鸡的习俗,夜间休息时攀站在树枝上。五十年代,家庭都是自己孵小鸡,十多只母鸡中,必须配一只公鸡,经过受精后生的蛋,才能孵化成鸡,鉴别受精蛋,将鸡蛋对着罩子灯,如果蛋的一面就是吃带壳水煮鸡蛋敲开有气孔的那一面,出现一小圈阴影,则表示是受精蛋,故而家乡人叫“色蛋”,没有“色”(阴影)的则不能孵出鸡。母鸡孵小鸡,家乡人叫“铺小鸡”,选一只大的筐篮,里面铺上松软的穰草(乱稻草),放上十几枚受精蛋,母鸡开始蹲在鸡蛋上面,双翅张开,用自身的体温开始孵小鸡,真是天作匠造,母鸡自己都知道“盘蛋”,一定的时间,将中间的蛋盘到边上,将边上的蛋盘到中间,使每个鸡蛋受温均匀,具体多长时间盘一次,只有鸡知道,这就是动物的天性了。记得儿时,夜里听到鸡盘蛋,像风吹树叶一样,沙沙的响。孵化时间21天,常用的歇后语:21天不出鸡——坏蛋。1958年家乡办起了食品加工厂,有专门孵化鸡、鹅、鸭的,家乡人叫“炕坊”,多数家庭养鸡,都直接到“炕坊”买雏鸡,回来喂养。

    鸡也很有灵性,家乡人唤鸡吃食,一般都是口语:“咕啰……咕咕……咕啰”、“叭……叭叭……叭”。很有趣的是,我的一个邻居,养了十几只鸡,雏鸡刚逮回来,用竹筷子敲打竹筒唤鸡,久而久之,只要敲竹筒,鸡就争先恐后地奔来吃食,这也是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吧!小时候喂鸡时母鸡总是衔一口食丢在地上唤小鸡,并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小鸡很听话,即刻飞奔而来,可能同类动物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吧!那时家乡的散养鸡,天井里、路上,随时随地都见到鸡屎,有时还得踮脚走,生怕踩到鸡屎,弄脏鞋子。但那时化肥少,垔田都是人畜禽粪、泥渣发酵的有机肥料,鸡屎就当成宝了,家家户户都赶着拾鸡屎积肥送队换取工分,参加年终分红,学校里每天都安排一个班的劳动课,在大街小巷拾鸡屎、鸭屎、狗屎,支援生产队积肥,所以相对来说,倒也干净,现在化肥多了,没有散养鸡了,姑且也叫“生态平衡”吧!

    家乡的散养鸡,帮助人们度过了一段艰辛的生活,记得儿时,奶奶经常叫我拿一只鸡蛋去经销店(商店)换二分钱酱油、三分钱醋或糖红(做鱼的佐料),或拿两只鸡蛋换取一斤盐、一包火柴或二分钱火油。鸡还有一种天性,刚下蛋,母鸡就发出“嘎嘎……嘎嘎……”的叫声,家乡人的说法,这是母鸡发出的消息,下蛋了,叫“报喜蛋”。早晨鸡从鸡窝里放出来,奶奶就叫我到鸡窝拿鸡蛋,一拿三四只,高兴极了,那喜悦的心情,至今还萦绕在梦中。过年了,我家那只小竹篮子,放满了鸡蛋,光溜溜,浅淡的红黄色,看了就非常养眼,忍不住用手去摸几下。当蔬菜“青黄不接”时,烧咸菜蛋汤,很合胃口,那时算是“美味佳肴”了。家乡人很热情,来人到客,特别是新女婿上门,不是“煎蛋”,就是“打蛋茶”,谁家生了宝宝,左邻右舍都得送“红蛋”(将鸡蛋染成大红色),家庭养鸡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

    现在走进家乡,大街小巷看不到一只散养鸡,但家家户户中都备有鸡蛋,这要得益于大型养鸡场的兴起,具不完全统计,家乡所在地溱东镇,规模养鸡专业户28家,其中万羽以上的11户,总存量30多万羽,按每只鸡年产蛋量16公斤计算,总计年产量480多万公斤,一斤按7个鸡蛋计算。总计年产量6820多万枚。远销大江南北,这也是溱东镇致富产业之一。



     
    赞9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石径漫步心自静(散文) 下一篇:梦里庭院深几许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