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炒米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15 07:39:3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炒米,言外之意就是炒出来的熟米,可以抓起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然后加入红白糖,等炒米泡软了食用。有一些口味偏重者即在泡炒米后加入食盐和猪油,其味道既有米的口感,还有汤的韵味。作者文中描述的炒米过程,与中国农村里的炒米方式大同小异,不同的只是炒生米与炒熟米的方法迥异;用铸造的爆米花机装进去各类粮食,然后加温到一定的程度,利用高温出口爆裂的原理,将粮食膨化成能食用的熟食物,叫做爆米花,口感较差。其实,中国人传统的炒米过程,是将蒸熟了的糯米,晒干后再利用沙锅炒制成炒米,比爆米花机爆出来的“炒米”味道更纯正,气味更加馥郁。其制作工艺也很有讲究;首先浸泡淘净的糯米,以期缩短蒸米的时间;先将其浸泡的糯米上甑[zèng ]蒸熟,然后将蒸熟了的糯米饭摊开在簸箕里晒干成阴米,(这同一时期农村还会一同晒“豆皮”,那是一种将碎米浸泡后加入豆类物质一起磨成浆糊后在铁锅里贴出来的半熟食品。)用这种传统方式蒸熟了再晒干的糯米,被称之为为阴米,是一种既可以炒成炒米,也可长时间存放的食物,被人们叫做陈阴米。冬天,有体质虚弱者需要温补,可以用腊肉皮与这种陈阴米,加上红枣煨成汤,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营养滋补古方。晒干了的熟糯米颗粒比原糯米体积要小很多,用沙锅干炒以后体积比原糯米要大一倍以上,说明了这种制作工艺的成熟。其过程,选择干净的黄沙,淘洗掉泥土杂质,凉干备用。先将沙子在炒锅里焙干,待锅里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放进去阴米,要不炒出来的炒米就达不到膨化的效果。炒好了炒米必须趁还有一定的温度时进行密封处理,否则其炒米就会失去香味与松脆口感。当然那种沙锅自然也能炒五谷杂粮,包括所有的豆类物质;比如炒红苕干,土豆片,爆玉米粒等等。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些农村腊月间,老远就能闻到扑鼻而来馥香气,一定会让你有了归家的快感。推荐阅读!

    炒米是一种很具有特色的美食,就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炒制而成的,据了解,炒米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炒米为军队的行粮,就是将大米干炒或煮熟晾干后再炒,食用时加水调和,既方便携带又可随时食用,炒米作为中国民俗食品之一,一直延续至今天。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鱼米之乡,主要生产小麦、水稻,副食品有玉米、蚕豆等,为炒米、炸炒米等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无论是“古当先”还是现在,炒米都是家乡常见的一种食品。根据营养专家讲,炒米泡水吃,能促进消化、排毒、健脾祛湿、降低血压、减肥瘦身和镇静安神等功效,但吃任何食品,都要有个“度”,炒米只能作为零食,不能长期当主食吃,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腹痛、腹胀等现象,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家乡人多半是“炸”炒米,每逢进入腊月,炸炒米可忙坏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去炸炒米,有炸大米的,炸玉米的,炸蚕豆的。炸玉米的家乡人叫“爆玉米花”,炸出来玉米,白花花的,看上去就非常养眼,捧一小把爆米花往嘴里一嚼,轻飘飘的,很容易下噎,那真叫一个“香”字。在那个年代就算是美味佳肴了。蚕豆放在锅里炒熟,嚼都嚼不动,经过炒米机一炸,那真叫一个“酥”字。

    爆米花机,家乡人习惯叫“炒米机”,走街串巷的炒米匠,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炸炒米噢”的声音不绝于耳。炸炒米主要是利用高温高压的原理,进行膨化食品,人们戏称“粮食放大器”,炸出的大米是原来的3-4倍,炸出的玉米花,是原来的5-6倍。炸炒米的“锅”,象一只黑葫芦,取出漏斗,套进黑锅顶部的口中,把米装进去,盖上锅盖,用一根小铁棍将锅盖拧紧,密封起来,然后架好锅,通过手摇,一圈一圈的转动起来,下面的煤炭烧得通红通红的,手摇把柄上,有个计时钟,炒米匠知道什么样的食材需要多长时间,手摇时,一刻都不能停下来,否则锅里面的米受热不匀,炸出的炒米就有焦味。大约三五分钟后,炒米匠,翘起锅,转动角度离开炉火,用一条长长的布袋子套住锅口,嘴里大声喊着“响啊”,随即“砰”的一声,一股白烟升起,白烟飘过,打开袋口,白花花的炒米就呈现在眼前,一股炒米香味扑鼻而来,这时情不自禁地抓一把炒米尝尝,感到才出锅的炒米脆膨膨的,有咬劲。这时得用密封的容器或塑料袋,把炒米密封起来,否则会受潮、回软,那就失去了炒米原有的香味,吃在嘴里,没有咬劲。有的人家,把刚炸好的炒米,拌合着“糖丝”,做成小方块的“炒米糖”,又脆又甜,密封好,防止受潮回软,随吃随拿。还有的人家用糯米团,晾干切片,炸“猫耳刀”,密封好随时随地哄哄孩子。但炸炒米必须有十几户人家炸,当然越多越好,才能开炉,否则就不划算了。记得儿时,我们去看炸炒米,就象看西洋景一样,当听到“响啊”,就忙不失迭地用双手捂住耳朵,生怕振聋,这可能就是苏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吧!“爆米花机”是19世纪后期的英国发明的,也称英式爆米花机,只不过在20世纪电气化时代,在西方绝迹了,反倒在中国流行起来,一直沿用到现在,经过膨化的食品,松脆易消化,所以经久不衰。

    家乡还有人工手炒炒米,有专业的人员,叫“炒米匠”,先将糯米用淘箩淘一下,爽干后再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爽干,用旧棉花胎焐好,准备炒米备用。把煮饭的铁锅架在土灶上,锅堂用穰草(乱稻草)烧,保持中小火,锅里放点沙子,因为沙受热后,温度均匀,传热较慢,糯米不断地与沙进行热传递,体积不断地膨胀,这样炒米就不会焦了。炒时,先将沙炒热变黑,上面冒着热气,这是将焐好的糯米倒到锅里,一次只能放1斤左右,和沙混合在一起,用“T”形木工具,柄长1米左右,直径1.5公分左右,“T”形的小横木,长约8公分,直径1.5公分左右,不停地翻炒,炒米匠会掌握时间与火候的,一会功夫,糯米象变戏法似的变大、微黄,立即用专用大铲子,一次性连同沙子一起铲进漏筛,再抖动漏筛,沙子掉进锅里,炒米倒进事先准备好的容器里,然后再倒进湿糯米,进行再次翻炒。如此一次次地重复炒下去,要炒多少,就炒多少。炒米时,一定要掌握火候,火大了易焦,火小了不易上色,同时手炒小木工具一刻也不能停,只要稍微停一下,糯米就会炒焦。所以炒米匠的臂力要均匀,又要长久,这样炒出来的炒米可口。难怪清代赵翼的《爆孛娄诗》:“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形象地说明炒炒米的过程。人工手炒炒米,炒好后必须用筛子再筛一下,将沙子再次筛掉,在泡开水吃时,吃到最后,也要注意,难免还有细微沙子,当然吃的时候不要怕,因为吸附在炒米上的少量的细微沙子,遇水后立即剥离,且沙子的比重比炒米大得多,所以会下沉的。

    家乡人吃炒米,主要是图个方便,接长不接短的吃吃,肚子饿了,可以充饥,缓解饥饿,可干吃,可泡开水吃,泡开水吃可以放点糖,也可以当茶叶,抓把炒米,放在开水里,比单喝开水舒畅多了,家乡人叫“炒米茶”,尤其在冬天有带暖作用。

    时代发展到今天,炒米依然是可口的零食,各个商场,超市都有“炒米”出售,每到春节前,家乡还有“炸”炒米的,捧一口炸炒米,那是童年的味道,无尽的乡愁。

    1747872301727.jpg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又到玫瑰花开时 下一篇:做自己的摆渡人(散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