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家乡的砖瓦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3-21 10:39:3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砖与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这种东西涉及到普通人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涉及到古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代,中国已经开始使用黏土烧制简单的陶器,这被视为烧砖瓦技术的初步尝试,让民间依坡筑土而窑,烧各种各样的陶制品。且那时候的瓦片,也并不是传统屋顶上的小块屋瓦。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的制陶业的发展,才形成了人们印象中所谓的的“秦砖汉瓦”模式。不过人们依然还是感到困惑,为什么民间就一直还是大面积的土坯房。站在历史角度看过往,封建社会里的上层结构,其实就是富人政权,普通民众条件有限,就只能筑土而居;就形成北方人家干打垒,南方房屋土坯墙壁茅草房顶的民间居家格局,这种状况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即使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那种筑土而居的土坯房依然随处可见,其有所改变的地方,就只是将红茅草的屋顶换了“布瓦”屋顶。后来,稍微积累到一点点财富的人家也开始用“青砖布瓦”做房子,一大家子人,通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的古村落;那里大屋旁边建小屋,是那些小说与影视剧里出现的子孙四世同堂的状况的原始范本。当大面积的砖瓦房取代了土坯墙与茅草屋顶的房子,当老百姓不再为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房屋发愁时,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城市里,早已车水马龙。作者的家乡,相对来说,没经历过因战争带来的十室九空的剧烈社会动荡,因此许多传统的民居得以完整的保存。其地理区位优势,不管是民房官房,历史让江浙苏皖区域民众,很侥幸地躲过了战争最残酷的阶段,留存下来的都是一种历史财富,很值得庆幸。欣赏传统的乡土文化作品!推荐阅读! |
提起砖瓦,人们往往会想到“添砖加瓦”“土崩瓦解”“抛砖引玉”等耳熟能详的优美成语。人们常说:“秦砖汉瓦”,其实是形容我国秦汉时期建筑发展的辉煌。被称为“中华第一砖”的砖块,是考古专家们在西安蓝田遗址发现的五块残砖,它们起源于孕育华夏文明的“主根主脉”——仰韶文化,这证明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熟练玩火的老祖宗们,已经掌握了烧砖技术。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记得儿时的五十年代,由于刚从旧社会脱胎而来,家乡大多数人家都是泥巴茅草土坯墙,风吹草飞雨塌墙,砖瓦房也只能是地主老财们住,穷苦人只能是望砖(瓦)兴叹了。到了六十年代,发挥集体的力量,沿袭老祖宗的方法,打土窑、做砖瓦坯,烧制砖瓦,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听老人们说,家乡人做砖瓦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有其独天得厚的自然土源,因为青蒲庄北面有近千亩的青蒲大泊浅滩,家乡人叫“后北滩”,与泰东河连成一片,且土质又是黏性土壤,是做砖瓦坯的首选泥土,难怪当时的四乡八邻都到青蒲买砖瓦坯,亦或买砖瓦。因为黏性土,经过1400度的高温烧制,再经窑顶洇水转青,烧出来的砖瓦青埂埂的,用小木棍敲击,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家乡人叫“铜声响”,且砌墙美观,抗压力强,能保持百年不褪色。现在家乡还有几间百年的老瓦房。 记得六七十年代,家乡泰东河段两岸,有八张小土窑,周边布满了做砖做瓦的工棚,一到夜晚,象万家灯火,能工巧匠们挑灯夜战,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做砖瓦坯,先用铁罱子将泥从泰东河浅滩上罱上来,摊在平整的地上,在阳光下爽晒半干,堆积起来,焐上一夜,因为泥土的自身重力,使其弥合得紧,没有空隙。第二天用专用铁锹一层一层切开,摊在地上,边切边清除泥土中的杂物,如藻类、草类,特别是硬性杂物如蚌壳之类的,防止踩踏时伤害到脚。然后光着脚踩踏数遍后,再堆积起来,焐上一夜。第二天再用专用铁锹一层一层地切开摊在地上,再用双脚反复踩踏,直到土发黏,踩踏时腿拖不动为止,再将土堆积起来,盖上稻草掀,焐上一两天,这时土堆内部没有空隙,没有气孔,即可用来做砖。做瓦的泥土,还要多踩踏数遍。因为砖厚瓦薄,这样做出来的瓦坯完全没有细孔,盖在屋面上就不漏雨了。家乡的砖是实心黏土砖,大砖砖模长24公分,宽11.5公分,厚5.3公分,这可能是统一标准,砖模一次制作一块,用木板托好,有专人放在特制的条形土道上,土道宽与砖长相当,停放时,坯砖与坯砖之间留点空隙,便于通风,层与层之间错缝摆放,且中间插两行稻草,这样有点拉劲,防止砖坯倒塌,摆放三层即可停下,再摆放到另一土道上,这是因为刚出模的砖坯,泥还有点烂,连续加层摆放,可能因自身重量压坏坯砖。轮换摆放至每行10-12层左右,这样经过日晒风吹,待坯砖干了即可装窑烧砖。晒得不干,烧窑时不仅浪费燃料,且烧出的砖易变形,家乡人叫“癞砖”。瓦有瓦模,也是统一的,一次制作6片,形似六边形,脱放在专门整理好的平地上,日晒风吹,晒干后,人工分解六边形瓦,堆积起来,家乡人叫“打瓦坯”。当然无论砖坯、瓦坯,遇到雨天,都有专门覆盖防雨的塑料薄膜或用稻草压制的专用草掀遮住。所以一座小土窑周边都有几亩地的作场,用来晒砖瓦坯,这样方便挑窑,减少运输成本。到了冬季,就不能做砖瓦坯了,冬季烧窑,都是预先制作晒好堆积起来的砖瓦坯。 家乡人砌瓦房,遵循错缝搭接的原则,即在墙体上下,皮砖的垂直砌缝有规律的错开,砖在墙体中的放置方式有顺式(砖的长方向平行于墙面砌筑)和丁式(砖的长方向垂直于墙面砌筑)。常见的砖墙组砌方式有“一顺一丁式”“多顺一丁式”,这样错缝搭接,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家乡人砌瓦房,一般都是“多顺一丁式”。墙体大多数都是一砖宽(砖的长度),家乡人习惯叫“十寸墙”。砖头平放的叫“实心墙”,转头侧放的叫“鸽子窝墙”。砖与砖之间的缝用灰粘着,叫“灰缝”,有两种,一种用泥和石灰拌合,捣粘叫“泥灰”;一种是将稻草烧烬,其灰与石灰拌合捣粘,叫“青灰”,其粘性比泥灰更粘,所以家乡人讲究的是用青灰合缝,俗称“青灰斗口”。 瓦有大瓦、小瓦,大瓦有专门的模子,机械作业,家乡人叫“洋瓦”,小瓦手工制作。家乡人一般正房三间盖小青瓦,厨房、猪圈等附属用房多数盖大瓦。 家乡所在地溱东公社,当时的说法:青蒲的砖瓦、开庄的蒲包、罗村的丫须、高桥的老鹅、夏龙的台鸭······这些都是每个大队各具特色的“多种经营”行业。其中小土窑已遍布溱东的各个村庄。 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泰东河的改造工程,青蒲大泊变成了绿洲,减少了做砖瓦坯的土资源,同时也由于大型轮窑的兴起,烧制的国标红砖,其抗压力比手工青砖强,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耕地红线,杜绝乱挖土的现象,小土窑逐渐被拆除了。溱东镇只保留了在高桥的一张小土窑,专门烧制小青砖、汪砖、小青瓦、天沟瓦、虎头瓦、滴水瓦、脊瓦等,如屋檐滴水的“虎头瓦”,有福、禄、寿、喜、财等字样,古式古样,大部分都是为东台西溪的“宋城”“广福寺”等地方定做的,有的还远销镇江、南京等地。 2023年11月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有“溱东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溱东传统舞蹈打莲湘”上榜。千年的砖瓦文化,将传承下去。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家乡菜花黄 | 下一篇:谈谈青蒲角上出皇娘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