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上河工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28 10:06:4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时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一个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后百废待兴的国家,通过集体化道路重整旧河山,疏浚旧河道,建公路与修铁路,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水利建设与农田基本建设,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大规模基本建设;那些年代比较著名也比较大一些如荆江分洪与官厅水库工程,以及持续时间最长的治淮与治黄等等工程,就是新中国制度下集体力量的见证。从国家层面讲,有一些工程是历朝历代中华大地上所产生的政权的当权者们都想治理的民生工程,却因为资金与人力的限制都未曾实现。这些跨世纪都无法实施的工程,只有新中国利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作者笔下的“上河工”,就是地方政府规划方案,农村集体组织劳动力去实施;生产队组织劳动力,自带口粮自己搭工棚,用最原始的一条竹扁担,两个篾箢子;作者家乡方言称其为“泥箕”,那就是北方人用藤条编成的畚箕的延续,只是多一个竹篼㢧;就是用这些传统的简陋工具,截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国农民挑出来有名有姓的水库就有85600多座,挑出来比现代印度自2000年以后公布的全国公路铁路总和还长的公路铁路网,那就是集体力量的神奇。前人种树后人歇荫,包括作者在内那几代人的付出,为中华民族适应全球化而推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1968年初中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到1970年冬我参加了“忠东河”的挑河,那年我20岁。挑河:就是人工开挖的河道,将泥土手挖肩挑,一担一担地挑走泥土形成河,家乡人叫“上河工”。“忠东河”,当然现在叫“志青河”,从青蒲庄泰东河与姜堰河交汇处起,到苏庄的白米河,全长近10公里,这条河在溱东公社腹地中间,将溱东分为南北两大块,再在忠东河的正中间,又开挖南北走向的丰收河,又将溱东分为东西两大块,习惯上丰收以东10个大队,丰收以西10个大队,全公社以“十”字河为中心,水系覆盖到溱东的旮旮旯旯。

    象我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数都挑过河,有“父子兵”,有“兄弟连”的。

    挑河,只需一支扁担,一副泥箕,一把蒲锹(铁锹),就这样简单地走进河工,初到工地,红旗招展,大幅标语:“举旗抓纲大步迈,战天斗地学大寨”映入你的眼帘。预先搭好的民工棚,一字儿从青蒲排到苏庄。工棚,就是简易的“人”字形,上面盖上稻草,象原始人居所一样,一个工棚能睡10人左右,所谓铺,就是把工棚内加土高出地面,在四周挖一圈下水沟爽水,保证“铺”干燥一点,在铺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穰草(乱稻草),上面垫上被褥,当然是铺连草,草连地,这就是我们民工的“窝”,别看这个“窝”,它曾给我们带来梦香,它是疲惫的彼岸,是劳动过后的天堂。每隔几个工棚,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炊棚,用大砖垒起的简易大灶,一口煮饭,一口烧菜,到了开饭时间,撂下担子,有的人也顾不上洗手,就一窝蜂地拥向伙房,操起铁铲,就是一碗饭,三扒两噎,狼吞虎咽,等缓过神来,才知道吃菜,平时的菜就是青菜烧豆腐,黄芽菜烧肥肉条,隔三岔五的,生产队杀头猪,来慰问河工,一听到今天有肉吃,那高兴的样子溢于言表,那香焖焖的红烧肉,白净净的猪头骨头汤,看了就口中生津,这是河工中营养价值最高的美餐了。那还顾得上什么高血压、高血脂的,一盆菜围蹲着七八个人,也顾不上手脏兮兮的,操起猪骨头就啃起来,象风卷残云,不一会肚子就滚圆滚圆的,人是铁,饭是钢,要知道这是在挑河啊!

    漫长的工地上,到处都是红旗招展,号声嘹亮,高音喇叭里面传来阵阵口号声,雄壮的音乐声,好人好事的表扬声不绝于耳,工地上按生产队打上界桩,负责挑各队的段面,在离公社所在地的地方,还专门安排一小段,由机关干部、七站八所等工作人员挑河,河工本来就是大合唱,兴修水利,人人有责,这是当时党中央号召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锻炼干部的最好途径,千招万招,这一招最灵,离开这一招,什么官僚主义啊,什么贪官啊,不出才有鬼呢?“饱暖思淫欲”就是这个道理。

    天刚露出鱼肚白,袅袅炊烟,叽叽喳喳的鸟叫,这时洋号声起,高音喇叭是催人奋进的音乐,民工们一骨碌爬起来,拿着担儿,直奔工地,开始了一天的挑河,开始天把天,是在平地上挑,干燥的泥土,轻轻的担儿,象挑花担一样,是那样的轻松,随着河越挖越深,产生了“坡比”,泥土也越来越湿,越来越重,向上爬坡挑担,每爬一步,都要用吃奶的力气,差一点劲,腿是抬不上来的。一副泥垃里,一头两大块蒲锹湿漉漉的烂泥,足有七八十斤重,用尽力气担在肩上,直起腰杆,右手扶着前面的担绳,左手拉着后面的担绳,一步一步地迈开脚步,特别是爬沟过坡,泥淤裹足难行,一挑头一伸,头颈都是向前倾斜的,由于用力,脸都憋红了,颈项(脖子)上筋爆爆的,扁担在晃晃悠悠中,不时发出轻微的“吱嘎、吱嘎”的响声,号声震天响,满颊汗水淌。有一次,不小心踩到一块烂泥,我连人带担跌到在地上,象瘫子一样爬不起来,好在我的堂兄力气大,拉了我一把,我就像一个驼背老人,踉踉跄跄的才挑上岸,一副势摇勺拐的样子。力大的到达堆土堆,扁担不离肩,轻轻将泥垃后绳一拉,土就倒好了。而我到达堆土堆,肩头实在没有力气支撑了,只能将泥垃扑通一声,凳在地上,然后再拉泥垃后绳倒下,这就慢了几秒钟的时间了,为了赶上“队伍”,也只能连跑带溜补上这几秒钟的时间了,真是人矮丝长扁担弯,背驼腿软腰难直。这天晚上回到工棚,我整个人就瘫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肩膀痛得摸都不敢摸,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以及多年以后,我一看到扁担,就情不自禁地摸摸肩头,那时留下来的肩茧,似乎还感到隐隐作痛,这可能是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吧!

    工地上号声嘹亮,“嗨哟那个号(阴平)啊!嗨哟那个号(阳平)啊……”回荡在空旷的田野上,抑扬顿挫的号子声,说起来象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其中又流淌了多少汗水,其实打号子,主要是为了步伐统一,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同时也是扯扯淡,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为了赶进度,有时还要“挑灯夜战”,两个黑通通,中间还要打冲锋。到拿龙沟的时候了,寒冷的冬天,我们赤着脚,卷起裤腿,跋到冰冷的河里,在刺骨的泥浆中劳作,冻盘擦擦的,擦得小腿上冒出血珠,你瞧最后一锹,奔腾咆哮的河水,从两边呼啸而来,一条大河呈现在眼前。农民们挑起了家乡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中国有多少河道,有多少水库,有多少……都是数以万计的扁担挑出来的。

    晚上,工地上又像万家灯火,似满天的繁星,延绵十几里,闪闪烁烁,一会儿又是那么的静谧,偶尔几声汪汪的狗叫,那一阵阵的“猪头声”(鼻鼾声),将我们送进梦乡,那一夜睡得是那么的香甜,使我终身难忘。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牛家媳妇 下一篇:振兴乡村乡情在,留住易失原生态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