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年味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8-18 08:51:27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与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被称之为春节;狭义上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因此过年即是传统,年味也来自于传统。少年不知愁滋味,希望过年的心情多于成年人;因为过年了,穿新衣,换新鞋,还有平常吃不到美味佳肴与零食。在旧社会里,过年被成年人称之为“年关”,因为那确实是一个重要关口;种田人担心大户人家年前下乡收租;市井生意人担心年前有附加苛捐杂税。即使到了新社会,有一些传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或被社会摒弃,但远行者即使自己是负重前行,到了腊月三十前也必须归家,以尽堂前之孝;即使在外求学的年轻人,虽然今天的人们已不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也还是需要在年前归家,以承欢膝下,因为那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天伦之乐之伦常,也是中国人深邃的家风传承。找回浓浓的年味,就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虽然南北迥异,但各具特色。作者家乡的年味也重在传统,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大约一些地方可能还有掼春、年例、押舟、祈福;可能还有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总之,过年的寓意,即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其传统意义上年节,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节日热闹喜庆,年味浓郁,这其中就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推荐阅读! |
|||
|
过年,是指过“年节”,现在所称“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然而在解放前,由于阶级的压迫,穷苦人过年如过关,几家高堂饮美酒,穷苦人家窝窝头。这就是旧社会穷人过年的生活写照。 1949年,家乡解放了,穷苦人翻身了,人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到了六七十年代,过年才像过年的样子,才能真正闻到过年的味道,每到腊月,各生产队都忙着清工结账,“分红”(就是工分计算成钱),发布票、棉票,给孩子们添新衣服,孩子多的家庭,也只能给老大添件新衣,家乡的说法,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从腊月二十开始,家乡人叫“数夜数”,年味渐渐浓了,进入大寒,家乡人叫“交大寒”,家家户户都忙着扫尘,家乡人叫“掸尘”。从“交大寒”起,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习惯上把腊月二十四叫“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感情愿望。晴好天气,家庭主妇还要洗被子、洗衣服,有的还要缝缝补补,干干净净地过年。 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送灶神,家乡人叫“灶锅老爷”,在正厅,家乡人叫“明间”的家神柜面上偏东设一个灶神神位,就是木制的龛,里面贴张灶神像,神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年年上天宣好事,月月下界保平安”。摆上供品,家庭男主户焚香祷告,再在灶神嘴上抹一点红糖,这样灶神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说好话,祈求神明保佑,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老百姓过春节,把平时供应的紧张供应的物资,凭票发给各家各户,如“飞马”牌香烟,“洋河大曲”酒之类的。特别对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还优先照顾。每个生产队都得杀几头猪,按人均分几斤肉、几斤鱼,保证过年人人都有肉吃、有鱼吃。同时家家户户多少不同买点年货,家乡人叫“打年货”。我小时候就听奶奶说过,这在从前(旧社会),想都不敢想的。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有“忙三十,闲初一”之说。贴春联是传统习俗,春联用红纸,表示“年红”,新春新气象,新的一年开始。那时候的春联都是手写的,记得儿时,我上小学,每年都帮助左邻右舍写春联,因为那个时代,小学就有“大纺课”就是写毛笔字课。一般春联7字对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贴门神,一种是写的,四、五个字对门联,如“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等。条件好的家庭请(买)门神,如“秦叔宝”、“尉迟恭”等。同时把新请(买)的灶神神像贴在神龛里,换上新写的对联,摆上贡品,焚香祷告,欢迎新任灶神的到来,就开始新一年的任期。这就是家乡人二十四夜送灶神,三十晚上接灶神的风俗习惯。 家庭主妇们忙着年夜饭,家乡人叫“辞年”,首先要祭祖,家乡人叫“贡祖宗”,桌上摆点菜,烧点纸钱,磕个头,祷告几句,如:“老祖宗保佑,子孙发财”等之类的,尔后阖家欢乐,共进辞年饭,餐桌上有鲢鱼,表示年年有余(鱼),辞年饭后,多盛一碗饭,家乡人叫“陈饭”。凳在家神柜上,按上几粒红枣,插着几支柏树枝,将几颗花生、白果壳上开一个小口子,夹在柏树枝上,寓意着老人长寿、人丁兴旺、开花(花生)结果(白果)、五谷丰登。表示年年有余粮,也有给祖宗留着的意思,在灶堂里,用草木灰家乡人叫“泡灰”,将余火焐好,留下火种,明年(大年初一)继续烧,表示“烟火不断”。饭后,家庭主妇们还要忙着炒花生(条件好的家庭),一般门户炒蚕豆、炸玉米花,一是过年闲着吃,二是寓意着“炸老鼠眼睛”,因为那时住房条件差,到处都有老鼠。 记得儿时,三十晚上,在明间家神柜上,正中挂着菩萨神像,家乡人叫“家神菩萨”前摆上香炉、烛台,奶奶点燃蜡烛,敬上香,放串小鞭炮,就跪在蒲团上,蒲团,用蒲编成的鼓状形,直径约为40公分,高约15公分,双手合掌,向家神菩萨三跪九拜,祷告菩萨,来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恭喜发财。然后从外面往家里印“元宝”,家乡人叫“拓元宝”,就是把石灰放在蒲包里,走一步,印一个,一直印到天井、明间,表示招财进宝,财源滚滚,也寓意着辟邪驱鬼防蚊虫。 孩子们换上新衣服、干净衣服、新鞋新袜,跳跳蹦蹦,这时奶奶给我们压岁钱,家乡人叫“守岁钱”,寓意着保佑平安,守住钱财。这时外边鞭炮四起,当时不允许放空中爆炸的鞭炮,因为那时的住房多半是草房,以防火灾。晚上睡觉前,大人们在小孩枕头旁放上几块糖果、枣子,等到大年初一醒来,吃糖果,防止小孩说不吉利的话,家乡人叫“呆话”。 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表示新的一年“圆圆泛泛”,有团聚、发财的意思。外出遇到左邻右舍,互答“恭喜发财”、“新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初一年饭,不得拿米煮饭,吃锅里的剩(陈)饭,寓意有余粮吃,新的一年不愁没有饭吃了。 家乡习惯4天年,特别初一这一天不扫地、不到垃圾、不洗头、不洗衣服,是因为这样会把财扫走、倒掉,同时也寓意着,忙了一年,也该休息休息了。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家庭主户在初四夜晚十一点多钟就起来,点上蜡烛,焚香祷告,放串小鞭炮,抢着接财神,寓意新的一年发大财。 过年是我们这些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光,一是有好的吃,二是不做作业,有得玩。白天捉迷藏,梭钢圈,梭铜板,家乡人叫“梭钱套子”等。过年的气氛浓了,白天有舞龙的、打莲湘的、打腰鼓的、挑花担的、唱凤凰的,煞是热闹。晚上去打谷场看戏,当时的乡土艺人,成立“青蒲剧团”,每逢过年,在打谷场搭一个戏台,吊上汽油灯,演出,如《杨立贝》《江姐》《一家人》等剧目,整个打谷场,人山人海,在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能看上戏,也算饱饱眼福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蒲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家乡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现在家乡的年味越来越浓,因为外出上学的、打工的、工作的……越来越多,都纷纷赶回来过春节,仅家乡的轿车就有几百辆,三个停车场都停不下。过年,破除了一些封建陋习,封建迷信。中央广播电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吸引了亿万观众,春节的鞭炮、礼花五彩缤纷,人们尽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开启了文明春节的新风尚。 家乡的年味,永远是那样的浓烈。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小街 | 下一篇:心静●心宽●心善:方寸之心筑就人间安生(散文)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