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棉花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09 08:23:0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棉花传到中国较晚,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棉花,老百姓穿麻与葛织成的粗布,达官显贵们穿蚕丝织成的绫罗绸缎,被称之为细软的衣服,那就是称平民为“布衣”的由来,也是称有钱人手中的黄金白银为“细软”的由来。古代要分辨出富人与穷人,你只要看看来者的衣冠,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贫穷富贵;并不像今天大街上滚滚车流里的开车人士,有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都衣冠楚楚,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穷人,却要装出来一副富人样才能被社会承认,天知道有多少开车的人士身上压着让人不能动弹的房贷与车贷。古代人与人之间只要通过服饰面料的强烈反差,你就能知道站在你面前的人是否有钱人,因为自秦汉时期起富人们做衣服的主要布料用的就是蚕丝。就如文章作者描述的家乡棉花,做成棉袄或者棉被,厚实保暖的效果真的不错;如果织成棉布,不管是手工操作的粗棉大布,还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精纺棉布,如果不经过与化学纤维混纺,除了被广告词描写得天花乱坠以外,服饰行业并不看好棉布。作为一种植物,棉花其实还有很多用途,其用途甚至于超过了织布机上的棉布。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棉花的未来,人们除了还记得弹棉匠手中的弹花锤与弹花弦的声音以外,不知道你还能记起来多少往日旧事。 |
|||
|
说起棉花,对现代人而言,棉花可谓是再熟悉不过,这种经济作物,它做成棉袄、棉被厚实保暖,“纯棉”的贴身衣物则亲肤舒适。 中国是世界上产棉大国,但棉花并非本土作物,大约在五千年前,印度次大陆的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但就在几乎同一时间,远隔万里的南美秘鲁地区,也发现棉花的此类用途。因此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棉花可以说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也可以说起源于秘鲁,但一般认为印度早于秘鲁。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末汉初时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棉花的作用,但除了西南边疆一些地区,其他地方并没有将棉织品当成制衣的主要原料,直至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在中国真正普及,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已穿上棉花布衣服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东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由于修建了圩堤闸站,也成了长棉花的好地方。 棉花,从植物学上分类是棉葵科棉属植物,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我们每天所穿的衣服,所用的某些物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棉成分,甚至连人民币的主要原料也是由棉花纤维构成的。五六十年代,家乡人的穿着,主要来自于棉花,连普遍的食用油,都是棉花籽榨的,家乡人叫“棉油”。当时生产队种植棉花的面积,占总田亩的三分之一左右,且与稻麦“倒茬”种,也叫“轮作”。家乡人的说法:“种地无它巧,三年要两倒”、“换茬如上粪”。庄稼也要换换“口味”,特别是棉花,换茬比多年连续种植效果要好,这主要是农作物都有各自的“病、虫、草害”,如果每年都重复种植的话,会通过土壤浸染,家乡人叫不“发作”。通过轮作的方式,就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从而减轻病害。 儿时记得,每到冬闲,生产队分发棉花种到各户,帮助选棉种,选择颗粒饱满、无干瘪破损且大小均匀的优质棉种。每到清明前后,开始打棉花“营养钵”,先将施有棉花需要养分肥料的土,用专用工具打成“钵状”,像上下一样粗的大茶杯,丢上棉花种子,然后排在田头,上面用白薄膜盖好,确保地温,加强管理,定期出气,加速成长,当棉花苗长出2-3片针叶,10厘米高左右,在5月上旬即可移栽到大田里,正常情况下,株柜为50厘米,行柜为40厘米左右,亩密度为3500株左右为宜。 棉花田间管理非常复杂,家乡人的说法“闲长青菜,忙长棉花”。除了施肥、治虫、灌水外,还要及时打顶尖,也叫“打顶心”,防止棉花“疯长”,控制株高在75厘米左右。打边心,也叫打旁心或打群尖,其目的是控制棉株的横向生长,剪去公枝(无果枝),家乡人叫“打公鸡(枝)”,改善棉花通风、透光条件。用家乡人的说法,不能只长“痴楷”,不长果。其实这样做,主要把营养集中在果实上。家乡人还说要“带桃入伏(伏前桃),伏桃满腰(伏指小暑,大暑期间),秋桃盖顶”。伏前桃、伏桃、秋桃即棉花“三桃”之说,这样才能确保棉花丰产丰收。 棉花生长期在200天左右,中秋时节,秋阳高照,丹桂飘香之时,正是采摘棉花的时节,家乡人叫“拾棉花”。这时走进家乡的田野,远远就看到大片大片的棉花,棉桃像小橘子,挂满了棉枝,待到棉桃“开嘴”的时候,有4瓣的,有5瓣的,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雪团似的棉花,像天上的繁星,装点着绿色的田野,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真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儿时记得,拾棉花,腰间束一个布兜子装棉花,家乡人叫“棉花袋”。用手只须轻轻一抓,棉花便整团整团的出来,活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洋娃娃”,令我爱不释手,此情此景还时常在我梦中萦绕。生产队长告诉我们这些小朋友,拾棉花,要拾盛开的棉花,用家乡人的说法,要“绒抖抖”的,千万不能拾刚“开嘴”的,僵硬的棉花,更不能剥挑拾花,否则就成“拉丝花”,一半在手上,一半还留在棉桃里,再将留在棉桃里的棉花像掏耳屎一样掏出来,不但费时费工,还破坏了棉花的纤维结构,影响棉花的质性、等级,卖不出好价钱。采拾的棉花,生产队统一用芦柴、竹稍竿编成“箔子”,用架子架空,通风透气晒棉花。雪白的棉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看了眼都花了。然后安排老年人拣棉花,一是去掉杂物,二是按“大、小”,“绒、硬”,“白、黄”分类,因为卖棉花是分等级的。 当棉花盛开的时候,特别是“拥期花”期间,最怕雨淋,一旦雨淋,性质、等级、价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赶晴天拾棉花。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放秋忙假,老师还专门开个单子,记上每天拾棉花的斤数。同时学校还利用劳动课,组织师生帮助生产队拾棉花。即使是晴天,生产队长也不准拾“露水花”,要等太阳高照后开始拾棉花,因为带露水的棉花,焐了,就会发黄,影响质量、等级。 记得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县委书记沙金茂同志喊出口号:“站在黄海边,植好爱国棉,一人挑一担,确保百万担”。家乡人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到了棉花采拾结束,还要“三找六清”,即棉楷找、棉田找、路边找。清棉楷、清田头、清场头、清仓库、清路边、清河边(当时用船运棉花时掉到河里的棉花)。总之不留一瓣。棉花丰收了,对国家的贡献大了,收入高了,布票、棉票多发了,一举两得,丰衣足食,人们尽享着丰收带来的硕果。家乡的妇女们用棉票领来的棉花,用“棉锤子”捻棉线,几股线合成粗线,用蔑针织“棉线衣”。儿时记得,请“弹棉匠”,弹棉被,家乡人叫“抨匠,抨棉花”,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贴角方方的被胎,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我惊讶不已。砰砰着响的,有节奏的弹棉花弓声,至今还余音绕梁。每当过年,我穿上新棉袄,家乡叫“棉扽子”的时候,高兴得像婴儿吃奶一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化纤工业突飞猛进,化学纤维逐渐代替了棉花纤维的作用。国家重点在新疆等地区设立棉区,大面积种植棉花,足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现在家乡人的穿着,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自1983年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棉花种植在家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在走进青蒲庄,再也看不到一株棉花了。斯人老矣,写此短文,姑且对棉花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风车 | 下一篇:家乡的生产队长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2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