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野味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02 14:31:17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野味,指野生哺乳动物以及野生禽鸟类,也包括部分野生水产品。作者的家乡为水网密布区域,其野味为可猎获的小型肉食禽兽类,或者鸟雀和蛙蚌河螺等等,这些野生的小动物以及水产品为何会成为一些美食爱好者的首选,其原因就是一些餐饮业为了牟利,在一些所谓的美食家们的鼓动下,让一些人偏听偏信“野味”有营养还能保健。那些大食“野味”的人也并不全是文盲,其实就是一群跟风者认为食用野味是一种身份象征,或者就为了满足那一份虚荣,明知道“野味”并不养生,却又摁不住猎奇与贪婪而大开杀戒。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宗旨为保护拯救珍贵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定。至于如何界定野生动物,从动物保护的角度来说,一般在野外生存的保护动物,不能被人大量养殖的野生动物品种皆为野生动物。比如小龙虾之类的水产品以及可以大量圏养的动物与禽兽,即使是野生的上了正常食谱上的品种就不算野味。因此“野味”被端上桌之前,走的是一连串的非法捕猎、运输、屠宰、制作链条。在利益链条面前,其突破法律底线时危害,并不仅仅只是公共安全,还会让国家和社会为此遭受巨大损失。在此编者借作者这篇文字,呼吁社会关注食物链上那些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鲜活生命,狠刹歪风,彻底严管并斩断偷猎与非法捞捕链条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笔触,走进现实生活中,分清楚哪些东西可以正常食用,哪些东西为非法食用,避免造成自己已经践踏了法律,还侥幸地认为那不过属于无心之过。推荐阅读! |
|||
|
野味,成语,指野外的动物肉食,泛指野生动物的肉,其中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等。顾名思义,野生就是野外自然生长的。按现在人的说法,除家养外,其余都是野生的吧! 当人类还没有出现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野生动物就已经存在了。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其中一族类人猿逐渐进化为人类。适者生存,远古人主要是采集野草、野果,猎取动物,以维持生命。可以想象,某一天,打回来的野鸡野鸭、野猪多了,今天吃不了,又舍不得扔掉,于是有人想到,那就扣起来、圈起来,明天再食用,久而久之,人类有意识地驯养动物,开始储藏防“荒”之食。 为什么人类驯养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呢?如马、牛、羊、鸡、狗、猪等,说来也是上天的安排,有些驯养的动物,不仅可以食用,有的还帮助人类解放劳动力,如:牛耕田,马戍边,驴磨磨,马拉车,狗护院,猫防鼠……老祖宗真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食草动物饲养成本低,大面积的草地可作为食物的来源,还因为食草动物性格温和、温驯,通常不像食肉动物那样凶残,具有攻击性,即不伤害到人类,因此更容易被人类驯养,况且肉食动物需要更多的肉类食物,怎么算也不划算,得不偿失也,与其拿食草动物去喂养肉食动物,还不如直接食用食草动物,现在有人计算过,1万多斤的牛、羊,才能养活2000斤的虎、狼,那么人类怎么可能去养虎狼为食呢?何况还“养虎为患”呢。这就是人类的聪明之处。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滋生了丰富的野禽、水产品,野生哺乳动物稀少,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家乡的粮食还是比较紧张的,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向大自然索取了。因为那时,还处于农耕年代,河水清清,水草摇曳,虾梭鱼跃,空气里夹着泥土的气息,鸟雀声和,蛙鼓蝉鸣。掬一捧河水,说不准还有条把小鱼,到河口码头淘米,会引来小鱼小虾,因此我们这些小朋友,就试着用大的撂荄,里面放点小面团,往河里一沉,过一段时间,将撂荄突然提出水面,有时能捞到小鱼小虾,家乡人叫“小提罾”。张虾笼,用特制的竹笼,入口处做成“倒须”,鱼虾只进出不来,晚上在虾笼里放点饵料,丢到河道里,第二天天刚亮,去收虾笼,较大的食用,太小的及臭鱼烂虾喂鸡喂鸭,因为是高钙、高蛋白,鸡鸭膘肥体壮,蛋壳坚硬。钓鱼,我们用一根长4米左右的竹竿,扣上线和浮标,用缝衣针烧热弯成钩,钩上穿一段蚯蚓,开始钓鱼,又是一顿美餐,现在想想,那时的鱼真好钓啊!也正应了一句俗语:“吃鱼没有取鱼乐也”。 淌螺螺(螺蛳),用特制的罱子,到河边淌螺螺,或晚上用一小捆稻草,侵湿,放在河边水中,第二天早上,将稻草捆收起,上面吸满了螺螺,青椒烧螺螺,麻辣辣的,细心的奶奶还将螺螺肉挑出来,炒韭菜,香味四溢,那时代算是美味佳肴了。家乡人的戏语,不花钱也吃到“荤”,在淌螺螺的同时,还能淌到“小鲜子”,形状像小蛤蜊,外壳长1厘米左右,各地叫法不同,回来用水养养,去污洗净,放在锅里煮沸,鲜子肉会自动掉下来,去除鲜壳子,将汤肉一起烧咸菜汤,那味道鲜美极了,我们这些小朋友,喝着喝着,肚子立刻鼓起来,活脱脱的像吃饱了的小猪肚子,圆滚滚的。 早春二月,老沤田静静地躺着,“远看好像西湖水,缺少渔翁下钓钩”。这是我们儿时瞄准的风水宝地,我们将蚯蚓穿在卡上,傍晚时分插到老沤田里,第二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就到老沤田里收卡,时值春寒料峭,双腿卷起裤脚,刚跋下田,冷水刺骨,冻得像瑟瑟发抖的小狗。一卡一鱼,有时偶尔还会张到龟鳖,拔下卡来,半小提亮(小水桶)的鳅鱼、长鱼(黄鳝),满载而归。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我们又光顾老沤田,摸田螺,形似螺螺,但比螺螺大而肥,在那肉食稀少的年代,吃上一口田螺肉,那堪比神仙了。 踩歪歪(河蚌),夏天,我们拿着长桶(洗澡桶),到河边踩河蚌,有时用手摸或用“歪爪”抓河蚌,烧歪汤。那鲜美的味道,至今还馋涎欲滴。 夏天的夜晚,水稻田里传来蛙声一片,似乎像有节奏的音乐,这时是青蛙繁殖的高峰期,雄性青蛙通过呱呱呱的叫声,来吸引雌性青蛙,以便进行交配,这是我们逮青蛙的天赐良机。夜晚,我们穿上高靴套鞋,以防蛇咬,背上鱼篓,准备好一个三节头的电筒(三个电池),在稻田埂上,寻着青蛙的叫声逮青蛙,用手电筒的强光照着青蛙,青蛙一动都不动,一逮一个准,不到一个时辰,半篓青蛙尽收“囊”中,第二天又是一道“美腿汤”,放到现在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肴,因为现在的青蛙少了?而且也禁捕了。 我们这些顽皮的小朋友,学着抓野鸡,野鸡羽毛斑斓,尾巴特长,形似孔雀,不仅食用鲜美,且有观赏价值。一般情况下,清晨的野鸡最活泼,最喜欢叫,这样就暴露了它们的藏身之地,我们在大人们的指导下,准备一张几平米的大网网野鸡,有时能网到一对野鸡,回家放在鸡笼里,饱饱眼福,但“眼福”最终斗不过“嘴福”,野鸡也就成了盘中餐了。多年来,想到那野鸡的味道,还常常口中生津。 家乡的野味,曾是人们生活困难时期寻求的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家乡的野味也越来越少了。野味也变“味”,儿时的野味,那是大自然的恩赐,现在的“野味”,是指责那些非法捕猎和销售野生动物的行为,野味的背后,都是一桩桩见不得人的肮脏交易。让我们携起手来,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那些应该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 每当我吃到家乡那鲜美的河蚌、麻辣辣的青椒烧螺螺……儿时的味道总是挥之不去,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垂钓 | 下一篇:家乡的粮食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9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2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3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9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