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历史,需要的是依据历史事实做较详实地分析与论证,否则就很容易被后世的传闻所误导,偏离历史原本的样貌;你就看看今天西方人描述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些报道,其目的就是想蛊惑人心,抹黑中国的正面形象;就如历史记载那样,今天的西方人肯定也会将那些颠倒黑白的资料存档,若干年后再翻出来重播,那也就成了歪曲与篡改历史“正史”。
不是吗?历史上有一些人出于自己的某种不可告人目的,总是会对过往历史演变,作一些符合自己想象的分析与描述,其所秉持的观点与见解就一定会有偏差;其实写历史的人往往也并不是什么智能大脑,也是通过收集到的材料来撰写,自己成熟思考的较少,利用现有资料自加工的比较多,不刻意塑造就阿弥陀佛了。对也!谬也!后世人无从评说。
羊城某天,替人作嫁衣裳,一篇诠释与观点描述历史的文献类文字,要求查重率不能高于百分之多少多少;因为实在不知道其它作者写了一些什么,手头实在缺乏这种文稿的资料,就只有去泡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文献。虽然网络上也有了查重率软件供人们自我调整,但那些文体如果真的与其它作者的作品相类似的地方太多,修改起来不亚于做一次开肠破肚的大手术,说不定还会再起炉灶,推倒了重来。
一如平常那般的携带一个大水杯,准备到图书馆慢慢地泡,一直到泡满意为止。其实有些资料并不好找寻,结果却翻到一本历史洞见的德文汉译本《西方的没落》;作者为德国人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窃以为读完了这本书,说不定还会产生某种灵感,让文章写起来驾轻就熟。不曾想还只是读了一个大概,心中却有了继续搜寻中华文化这种意愿;就难怪人们调侃这世界上的事,什么都不怕,就怕钻牛角尖;直到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思绪仿佛才从那些历史深处转回来;催稿的信息已发过来了,我回一个明天的阳光照在窗口时,就发过去的回复。
就一般人平常所能接触到的历史观念,首先是农业革命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还因此产生了“阶级”;只不过现实中农民们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生活得更好。文字写了一半,却突然写不下去了,因为思绪中跳出来一大堆世界历史的信息,什么埃及艳后是埃及美丽的皇后,并且还是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特洛伊木马是一个没有任何根据的故事;中国的诸葛亮,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布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拿破仑是矮个子;中国的纪晓岚颜值比和珅高;爱因斯坦数学不好;我搁下笔,很费劲地梳理着这些从大脑中蹦出来的如同AI搜索的信息。窃以为如果真的想分清这些信息的真假,那就需要你认认真真地去重读一遍历史,分析历史。一个人思想中历史观念的形成,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背景、文化传统、个人经历等等。因此,在接受任何历史观念时都需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维,并且还需要多方求证,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人类历史的现状是在不断地探索与进步中,不断地有新生事物出现的评价史;因为现实世界里,不断地有人为改变历史的新面貌出现,来佐证前人或者后人的观念正确与否。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洞见是深植于道德信仰之中的历史回放,能证明历史文明的底层逻辑,就是道德原则,这些对于防止社会的倒退至关重要;这些观念既囊括着权力因素的历史沉淀,也是现实主义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与见解中的见仁见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与以史为镜可知国家兴亡的观念,说明历史也需要照一照镜子,让所有的善恶美丑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
我们再回到《西方的没落》所提出的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上来,那就是比较文化形态学中的理论体系之延伸。作者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惟一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更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认为西欧文化也已进人了无可挽回的没落阶段。
人们关注古代历史与理解近代历史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目的就是避免社会发展陷入低级的重复中;因此也将考古学的价值提升到了以物证史的高度,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考古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证实或推翻已有的历史认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过去。
对于历史的认知,一些人原本就不需要那么深刻;如果将真实的历史故事的起源与现代特定类型的叙事相融合,用来解释与探索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左右政治思想的一些深层次思考,本来就不是人们以前所能接触到的知识点。
所谓的洞见历史,其实并不需要语言与文字承载,那其实是一种比思维更接近本质的觉知;用文字诠释历史,也说不清道不明那些沉淀得太久又太繁杂的过往历史的局限性,其过程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些争议。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有被歌颂与认可的面;被战乱与灾祸破坏下的满目疮痍依然是历史回避不了的点;因此人们所了解的历史,除了有文字记载的点滴史料外,大多数会被动地接受口口相传。
在现代人的眼中,一部传统文化里的历史,数千年仿佛一瞬间。那里有戎马倥偬如离弦箭的峥嵘岁月,有一绢锦帛成载体的太平盛世;有松烟燃烬融成墨的文华,也有笔走龙蛇咏辞赋的深邃。那些岁月深处的尺牍,前有屈原作《离骚》,后有荀卿写《赋篇》。有道是一坨矿石磨染青绿,一杆竹笔轻浸龙泉;东都落墨轻点牡丹,终成十三朝古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迁邑镐京终成西京,然后绘出江山一抹千金不换。青花瓷笔洗,弄水波轻悠;那一年,一位绝世美眉,灯下铺开月白毛纸,一滴石青透赭色,浅春嫩寒不侵夏,荷色青映在澄澈。
或许此刻你正蹀躞在窗前,放下心中的桃红柳绿,挥笔则随波逐流,并不在乎展翅高飞的主流思想,只在乎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其深邃之洞见,或透过竹帘飘进雨中,或花里清芬独步楼前。月宫门后的庭院深几许,薰笼暖香滞娇若羞,绮丽瑞锦绘图而造。回味古代人的“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习“六艺”者(注①),谓君子学识广博,生存技能广泛。能解决温饱者,不承认自己为君子者尚能浅通“四艺”之琴棋书画;普通人家则将其视为必修。有薄有产业者的后人,男者遵庠序之教,女流待字闺中,“以闺秀自命者,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历史上的这句话虽然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但是他所谓的“闺秀”,李渔自己也没有说清楚究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闺训好,还是待字闺中必通“四艺”之琴棋书画好。其实,现实世界里的文人墨客以及豪门闺秀,几乎个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是过往世界里,这句话又被拿来桎梏女性,倒是真的存在。
文化的正解,相对于经济与政治而言,那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所带来的必然。相对应人群而言,有一句很残酷的规律,财富是文化的基石,你拥有财富的多寡,才是文化浸润深浅的尺度。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没落》,虽然讲的是文化,却也是历史的洞见;与施本格勒的《历史深刻的洞见》一样,也都探讨了历史哲学与道德文明以及那是文化的相关问题;在一个面积大约为1016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其西欧、东欧、南欧、北欧和中欧五个区域中的几十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却有150种以上;只是后来欧洲人并不满足已有的疆域与财富,就用掠夺指导其市民文化,将奴伇世界的野蛮灌输给民众;或许这种举动正应了那句调侃人的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强盗门下无好人。
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弥漫在普通人心中对于杀戮的熟视无睹。全民犯罪的例子很多,现阶段的“美利坚合众国”,就连老百姓也觉得将大炮对准手无寸铁的外国人天经地义。战争可以将温文儒雅变成噬血的魔鬼,其实那也叫做文化浸染,反向浸染而已。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近代只有靠联盟来维持欧洲板块上国家的平衡;人们并不清楚是什么导致欧洲只能保持联盟,而不成为一个统一的欧洲,当然是欧洲缺乏文化的中央集权。现代欧洲,就类似于华夏民族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看似水平如镜,其实相互掣肘,各自为政。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03年,奴隶社会的瓦解,导致群雄纷争,势力逐渐减弱的周天子,没有足够的威望号令诸侯,就形成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的五霸春秋局面;据史书记载,春秋的242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其中,就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历史上之春秋称谓,源于鲁国史书名《春秋》。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管理,当然就源于秦王扫六合后建立的秦朝。后世“萧规曹随”,历史不能假设,那个修万里长城的秦朝所制定的中央集权以及下设郡县的管理制度,让汉朝包括刘彻在内的政权,有了成建制的法规制度的延续,维护大一统就有了文化依托。
一部中国历史,如果没有出自于陕西的秦国一统天下,还有秦始皇那一招被后世诟病的“焚书坑儒”,谁都不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完成政治体制与文化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历经风雨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天下归心,秦王扫六合。秦国据陕西俯瞰中原,历史上一些王朝倾向于在此定都的原因,就是陕西地处关中平原的区位优势,其四面环山的地形使之易守难攻。逐鹿中原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其地理优势为其都城的安全提供了天然保障。同时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为建都立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秦始皇统一战乱不断的中原六国是一件奇功,天子挥剑指天下,将各诸侯国的富贵尽数迁徙到咸阳,其宏图大略被喻为天命所归。
就像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也无法复制,结合历史读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似乎那些观点还真的站得住脚。在亚当·斯密的提出《国富论》时的1776年,正是清乾隆41年;那时候的清朝还站在富有国家之列,中央政府“即朝廷”高度集权制度,可以保证财税集中让国库丰盈。富国穷民的政策,导致的民众是否贫穷与统治者没关系的这种观念,其结果就造成官商勾结为合法的必然,那么所有的民众贫穷也属于合法。
不写历史,人们就只能看别人写出来的历史;因此后人所掌握的知识,除了一部分是自己切身体验与实践以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前人的记录;是以读书是不是猎奇,也只能各抒己见,也是个颇有争议的论点。当然,读书的人群中做学问者并不多,因此带着观点去读书者也不多;所以读书并不能成为议题,与一些人带着学习的心态去读书,所得出来的结论确实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是求知者选择的必然。
绕了一大圈说到了读书,只想说,如果想了解历史的过往,我们只能通过读书。因为历史我们不得见,就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去获得。开卷有益的语境,出自于陶潜《与子俨等疏》中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不做学问者,即使看完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没耐心去斟酌思考;如果财富长期控制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对于文化发达与社会公平正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古老的说法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你这人吃饱了撑的。中国社会自秦始皇“立宪”实行郡县制始,自汉唐至两宋,直到元明清,除了早期政权需要稳定来之不易的天下,一般都会实行封王以安抚同姓的权宜之计,最后再通过政策变通来一步步削弱分封王的权利,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标。
因此,中央集权,是所有为政者的不二选择。并不像美利坚实行的三权分立的联邦制;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互相制衡。立法分部门负责制定法律,归于美国国会,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其目的是想用相互制衡达到廉政,其结果是碰到事情了却相互之间扯皮。
在华夏古文明中,中央集权一直就是中华古文明的政治核心制度,同时也是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根本。即使改朝换代,后面的朝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一般都会延续上一个朝代的部分制度,那就是一种间接地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会成为世界上唯一数千年不曾中断重要因素。
一些人总爱附和西方人的宣传,说中央集权的威权制度有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的毛病;其实这些现代人并没经历过那种文化不发达,社会制度并不健全社会的混乱不堪,自然就无法理解古代政治家们之所以推崇中央集权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虽然集权制度很容易让那些站在社会顶层的人,视自己的作威作福为合法拥有;但人们应该明白,无论哪种社会,从来就不会有绝对的平均;即使现代社会,有的人通过能力获得地位以后,其退休金可以拿到一万多;而有的人却只能拿几百块钱或者根本就没有。通过起点高阶获得的政治资本,同样被现代社会所认同,无论何种政治制度,等级分明是常态,掌握政权者合法奢侈富贵,普通人俯首称臣也天经地义。
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有思维能力的生物,在没有深度“教化”以前,社会默认一些贵族豪强都有其生杀予夺的权利,至于社会上层何如修己以安百姓,一代代的文化人与统治者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最后只能默认威权统治,不然就是一个乱纷纷的社会。
华夏民族最原始的教化形成于西周礼乐文化,后世将礼乐文化凝炼与升华到了为社会政治服务,则是从孔子的仁学开始。孔子的仁学格局即为修己以安百姓。其意思是如何使统治者自觉修为,以礼安百姓,便衍生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之则体安之,君好之则民欲之。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也就是现代人心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理念的早期认识。
城堡曾是奴隶社会的政权象征,后来演变成城市中心;中国的奴隶社会后期,就开始有了政权;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统一中国结束,历时大约1600多年。随着石器发展以及金属工具的出现,其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
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一部分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再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出现了最早期的管理阶层,管理者就是统治阶层的基础。
当然,奴隶社会也有政权,只是与后来的王朝政权的制度不同而已;更与后来的皇权朝廷是完全不同的政权模式。王者指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高及常人的统治者;直到后来的皇帝,成为“奉天承运”的最高管理者。在那个人人梦想着称王称霸的时代,这种政权结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稳定器;其副作用就是制度僵化,老子天下第一,老子说了算的中央集权。
秦王六合,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度下设郡县制创造了条件,进而成为秦汉以后地方政治体制的范本,带领着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风霜,完成了民族自治与文化延续这两项历史使命,让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主体政体得以延续几千年而依然保持其纯洁度,即不依靠外部势力,也不依附于任何外部集团的独立自主文化;这也让中华文化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仅有得以延续数千年未曾中断的自有民族文化奇迹。
《历史深刻的洞见》的作者施本格勒认为西方的没落,首先是思想的承载源出了问题,也就是文化出了问题。这种观点的本身就属于历史洞见。颠覆了长久以来的西方中心论,不认为欧洲模式的正统性,也不认为其模式是所有民族的必然模式,而最多只是诸多可能的模式中的一种。同时认为各民族的文化并没有什么成规,不见得非得要按照欧洲模式按部就班;其文化与制度就如同有血有肉的生物,也要经历其生老病死。还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了它的暮年,最终难逃其没落的命运,其观点大胆且新颖。而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则认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西方社会中的精神生活日益贫瘠,人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导致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崩溃;因此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走过了其黄金时期,正在逐渐地走向衰落。
如果将欧洲与中国的面积与人口相比较,其总面积与中国较接近,人口却比中国少了约6亿多,散落成四十几个地区国家;文化与语言并没有如中国一样有统一使用的官方普通话,再加上各国之间发展的参差不齐,说欧洲包括文化未来逐渐地走向衰落,并没什么问题。
当然,洞见指的是对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洞见历史,则是对历史的一种特别解读,或许,还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独特解读。西方人固执地认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并没有欧洲板块上的文明社会那样繁荣富强。先不说远了的历史,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对内对外政策的延续,包括疆域的沿革,政区的演变,民族的分布,和平与战争年代的政局稳定,交通状况的发展,以及满足人民不同需要的民生政策等等措施,全都是那个四分五裂的欧洲所不具备的常态;假以时日,这些属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会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依然有着西方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平和与平静。
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洞见,就在于纪实其沧桑历史,就在于致敬历史上所有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卓越人们,从而展现其时代人文的本质内涵,对于研究与书写历史片段极有教益。
历史的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的某一阶段,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观的理解和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历史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传承;同时,也是人类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那就是“洞见”。
注①,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琴、棋、书、画为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