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布票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01 08:54:5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布票,曾经是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当初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从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跨地购买时要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特供军用的布票由国家统一发放,可在全国通用。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规格。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其目的是做到有计划地消费物质,是现代社会将统筹兼顾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的产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的方式方法。国家当初发行各种票证中,除了作者文中提的布票,还有许多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包括粮票、油票、盐票、煤油票、酒票、肉票等等等等,那些既分区域,也分省份,还分所在城市的几十种各类型票证,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物质供应日趋丰富,票证才随之被取消。根据现存的档案记载,从1955年开始,农民人平每年的布票供应量为10.5尺;到了1960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布票的供应量大幅减少,每人每年仅为1.9尺,而到了1976年,布票的供应量增加到了24尺。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被资本主义排斥在外的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封锁与围困,国家号召全体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1957年,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亲爱的读者,当你拿着今天的有价购物卡,再将思绪顺着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些岁月深处,一定会惊讶你的父辈们的生活中曾经还需要通过票证去购物,你才会明白那些时光里,人们勒紧裤带过日子是什么滋味。推荐阅读!

    布票,抑或叫“布证”,是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新中国政府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保证布匹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布证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5寸、1尺、2尺、5尺、10尺。票幅按尺寸票面为长宽6.4×5.5厘米到1×1.6厘米不等。

    家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听老人们说,解放前,种棉花多半是地主、富农在高田种植,那时就有“棉花行”,大城市的纺织厂每年都派人到乡下收购棉花,贫农田亩少,只能糊口,鲜有种棉花的。家乡大面积种植棉花,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到了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种植棉花面积,约占总田亩的三分之一左右,所生产的棉花,全部上交国家,由于当时的轻纺工业还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群众有计划的穿衣问题,“布票”就应运而生了。

    我访问了一些过去生产队的老会计,当时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发放布票,一年一发,过期作废。不论大人小孩,一律按人口发放,发放的数量不稳定,取决于前一年棉花和棉纱的生产量,五十年代每人每年发放3尺左右,六十年代每人每年发放5尺到8尺左右,七十年代每人每年发放10尺(1丈)到13尺(一丈三尺)左右,另外每人每年一斤“自用棉”,主要是用于做棉扽子(棉袄)、棉裤、被褥等,用不了的“自用棉”可上交国家,一斤可换取5尺布票。国家每年到冬天,还有救济棉花胎,优先发放给军烈属、五保户、孕妇、病人等。青年人结婚,男方要给女方添作嫁衣,一般都要6-8丈布票,这时男方家人都要节约用布,也有的在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调节,今年你给我,明年我给你。有的到小孩子多的家庭借,因为小孩穿衣用布少,可调节,有的干脆拿钱买,虽说布票不是货币,本身并不含价值,也不允许买卖或流通,但孩子要结婚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由于使用布票,家乡人穿衣都显得捉襟见肘,那时买回纺布,家乡人习惯叫“棉花头粗布”,就是将破布回收打烂,再重新纺成纱织成布,回纺布不要布票,因为纤维短,没有拉劲,很不结实,做衣服穿,极易扯破,且穿在身上“势摇勺拐”的(衣服没有正像),当内衣穿,还有点戳人,痒痒的,不太好受,当外套穿能起到保暖作用。除做衣服外,还可做手巾、抹布、枕头套等。总之能节约用布的,都用回纺布。还有的人家把化肥袋内层的“尼龙布”收集起来,做裤子,非常结实。主要用于下田劳动穿,轻便好洗,只要放在河里抖抖,泥浆就没有了。有的到春秋两季,将棉扽、棉裤里的棉花扒下来,再缝好,当夹衣穿,到冬天再将棉花放进去缝好,又当棉衣穿。为了节约棉布,冬天有的穿套裤,就是没有“屁股”的棉裤。为了节约棉花,枕头里灌穰草(乱稻草),亦或灌粗稻壳之类的,冬天垫铺铺穰草,舍不得铺棉花胎,你别看,穰草垫铺还蛮暖和的。儿时记得,睡觉前,奶奶总叫我们脱光衣服睡,生怕碾坏了衣服。冬天我们这些小朋友,只穿棉扽棉裤,没有内衣,因棉花厚实且紧身,倒也不觉得冷,家乡人叫“直囱子”。穿补丁的衣裤,戴保护好袖口的回纺布袖套,便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家乡人过年做件新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刮刮是老三。为了使衣服穿得时间长一点,夏天下田干活,男劳力只穿一件裩头(短裤),上身、两条腿都裸露着,太阳一晒,上下黑,屁股白,人们戏称“三截头”。女劳力也只上身穿短衫,下身穿短裤。当时有一种用麻织成的布,妇女用来做上衣,叫“夏布衣”,做蚊帐,叫“夏布帐”,不需布票可买到,且耐用又透气。做黑色衣服的边角料,用来做鞋帮子,一年也只能穿一双圆口布鞋,家乡人叫“走鞋”因为小孩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年做的新鞋,到了冬天,鞋底磨破了,鞋尖开了“天窗”,鞋跟挤裂了,母亲只得将就补一下,挨到过年,再换一双新鞋。很少有人家穿棉鞋,脚趾冻得不知麻木,直跺脚。有的人家用蒲草混合布条,编成蒲鞋穿,家乡人叫“毛窝儿”,既省布,又保暖……总之能节约用布的办法,家乡人都想尽了。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的确良”布悄然上市了,但一般人家还是买不起的,能穿上一件“的确良”衬衫,“的卡”中山装,那算太时髦了,走在街上,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

    随着国家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从解放初期一直到80年代初期,使用了几十年的布票随之取消。

    布票也见证了一段共和国历史,是我们这辈人永远忘不了的乡愁。


     
    赞9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公共食堂 下一篇:四月再见,五月你好(散文)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3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