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语言是诗歌走向高地的通道
  • 管理
    作者:雪松岩 发表时间:2022-04-28 20:22:0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有着高度凝练的语言特征和生动形象地表达形式,以及丰富的情感宣染。有时候为了效果而刻意编织断句、疑句与抒情融为一体,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在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不合乐的才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到了现代才统称为诗歌。古老的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它一般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当然,除开带有韵律平仄的古诗词歌赋,现代诗歌的要求与古老的诗歌又有了新的要求。其一就是追求有意象,要求诗歌如无形画,即用绘画意象构成诗歌语言。其二,诗要有结构,也就是诗的建筑美学。在结构方面,现代诗的字数,行数句式都比较自由;音调都比较自由。比如林微因的《深夜里听到乐声》就是一首音律优美的诗。其三,诗要有内蕴,且不难理解,就是诗所具有的哲学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北岛的诗《一切》,就是一个例子;其诗一共十四句,全都是排笔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每一句话都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每一句都可以看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哲学。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用以与古典诗歌相区分。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将意象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且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注重情节 “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用整齐的形式来烘托诗的乐音美。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许多上古作品,其《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的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人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群中口口相传而扩散。中华文化中的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因为生活,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的文化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与现代诗歌有着许多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现代诗歌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本文作者忧于现代诗歌写作恣意而不成体统,认为语境的建构是否能有个标准。其实写作诗歌永远都是一种摸索的过程,一首诗歌能被读者与大众认可,离不开作者所处的写作环境,思想境界,文化底蕴等等因素。诗歌是人们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中的一种诠释。中国的现代诗发端于清末,盛行于五四以后,像中国现代社会一样,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其中比较推崇的就是象征性,意识流,以及超现实主义的思潮。所以作者认为诗歌要有灵魂,还应该杜绝诗歌有低俗化和庸俗的倾向,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的磨砺,应该让时间作出公正的裁判。推荐阅读。

    恣意,不成体统,这是某些新诗呈现出的一面。我曾深受其害,对判断诗的方向出现过摇摆不定。但出于喜爱写作,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换成另外一些人,认为诗歌的多面性体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有必要兼容并蓄。

    孰对孰错?我难以做出裁决,因为我是观望者。

    然而,我看到的是诗歌之城(忠诚的写者)被禁锢后的失语。汪洋大江,写诗的人如过江之鲫,哀鸿过后,便是弹冠相庆,庸诗俨然成了某些人的追捧。

    因此,这语言的艺术必须重整自省,诗歌必须有个精巧的建构,有得体的分行。

    康德说,自律就是自由。新诗也是如此,有了自律的自觉才有自由的形式。

    我在思索,语境的建构能否有个标准?文本的塑造是否有矩可循?当然,我们在歌颂祖国大好江山,叙述日常琐事的同时,是不是要持一个优雅的姿态?是不是要有一个可确定的思想(隐约,至少是可感的)?是不是要有一个明朗的灵魂?诗歌,不能仅仅是“权威的”或“庸俗的”赘述,如果诗歌走这样的极端路线,自持狭隘自闭的思想,创作者与读者容易形成矛盾。彼此脱离,诗歌的可悲境地是遇冷。

    我确实看到一些“不大妥”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是否会促使新诗走向低谷,甚至说没落。我宁愿它处在沉淀期,而不是走向消亡。

    在我看来,诗歌之美首先是语言之美,同时语言也是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工具。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服务于情感和思想,情感和思想是不是语言的终极对象?维特根斯坦也说,对于不可言说的部分,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恰恰相反,揭露诗歌中的“漏洞”应该是件公开的事,光明正大的事,所以有必要说,而且是“敞开天窗”地说。这样做算不算是一件正气凛然之举?

    我突然想起了世界上的那些经典诗歌。叶芝的《当你老了》是诗人对一个思慕已久的女子虔诚地膜拜,优美的语言把一个执著的诗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中“多少人爱你的青春,假意和欢畅,唯独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实在令人感动。还有西班牙的著名诗人洛尔迦的《海水谣》,美国诗人沃伦的《世事沧桑话鸟鸣》,中国诗人张枣的《镜中》……令人陶醉。

    这些诗歌的语言是浑然天成的吗?当然,里面有部分是。比如,我想到了一位著名诗人,他就是布罗茨基,苏联的法官曾审问他说:“你的诗歌怎么学来的?谁教的?”,他沉思片刻答道:“是上帝。”可见,他是一个天才。

    但我又想,天才的形成与后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和大胆尝试等等,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甚至要穷尽诗人的一生。

    这是经典诗的语言的诞生,也是经典诗的语言的终结。

    看看那些名诗之所以能成为名诗,语言的出色占据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诗人韩东的那句话“诗到语言为止。”是否能作为一个论据?),接着就是诗人的风格和思想了。这里面,当然我觉得拥有后者,诗意更胜一筹。但语言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漠视。

    优美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才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我觉得新诗的语言不能仅仅是语言的游戏,诗性的语言应该是美而善的,忠诚于作者的内心,应该不掺杂任何的私欲和邪念,否则它会失去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捍卫诗歌的高贵和纯粹,我们必须杜绝诗歌有低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勇敢地拒绝庸诗、烂诗和垃圾诗,还诗界一片净土、沃土。

    由此,我们必须再提提诗的语言,将语言过滤,让诗歌的语言变得纯粹,让它充满知性和感性,因为语言是衡量诗歌好坏的一个标准。

    要让诗歌的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必须在语言上有所继承;要让诗歌能经典迭出,必须在语言的构架上有所建树。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许是诗歌能万古长青的秘诀,也是中华文脉能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诗的语言也应该是如此。

    也许,语言是诗歌显露诗人情怀和思想的通道。在这一路上,有风光的,有沉默的,有受挫的,也有浮躁的。时间是裁判员,它懂得做出公正的取舍和洗淘。

    在当下和未来,诗歌之行会布满荆棘和乌云,会有人砥砺前行,会有人默默地在灯下提笔。而一些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会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在这磨砺的过程中,新的经典语言会傲然出世。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重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未投应约稿) 下一篇:阅读时间:读《文化苦旅》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52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91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67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