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四门村(散文)
  • 管理
    作者:唐丝宋瓷 发表时间:2023-06-22 18:27:22 评论:3
    关注
    编者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会在思乡的梦里响起。家乡的景致,家乡里的人和事,就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寝梦里还会偷偷去品尝。人生懵懂的年龄,成长在无忧无虑的岁月里,趁着青涩年少,游过清清深潭水;走过阡陌纵横小路途,那里曾是梦的家园;人们依然日出而作,没有外部世界的喧嚣,没有不可调和的纷争,只有作者回味中的波潭与河滩依旧云水荡漾。那些年月,学校建祠堂里,板桥搭在溪流上,依然一派原生态模样。几十年后再回望,遮风档雨的亭子被扩建,直通南北田畈的路可以跑车子,一切都在变化中,唯一没变的还是作者一颗思乡的心。推荐阅读!

    七岁那年,第一次跟大哥去洪波潭游水,知道了洪波潭的位置,也品尝到了去洪波潭玩水的味道。玩水就是学游泳,后来每到六月天,都会跟随大哥二哥去村头洪波潭游泳。洪波潭在村子顶端的外头,罗溪环绕在村庄大肚子的外边。潭边有块从山里伸出的头儿稍长的大石头,是孩子与大人在夏天游游时上下岸休息的地方,也是游者跳水的好处所。

    从浅水处走进洪波潭边,我只能在潭边浅滩踩踩脚,戏戏水。由于游水时间长了,脑子里慢慢缺少了方位感,踩去踩去,踩不到了石,踩不到了沙,人也渐渐移到了深水处,脚手紧张起来,心也慌了起来,于是我大声地呼叫起来,大哥听到我的叫声后快速游将过来,把我托到了潭边上,我才有了着落感。

    看着大哥,看着洪波潭里那么多的孩子和成人,我继续在边缘踩石,踩砂,游水。漫漫地,漫漫地游进深潭,脚在水里,游在水里。就这样,就这样,我就慢慢学会了至今不能忘怀的水性。

    现在的洪波潭,乡村振兴,整理河滩,扩大了范围,降低了深度,加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浴室,溪边游泳洗澡的人少了,洪波潭的水更满,更清冽了。

    亭子,只知道叫亭子,至今我还不知道它叫什么亭名。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也可以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离洪波潭很近的亭子,亭里可站立三四十人,遮风档雨,直通南北,连接着村庄与田畈的路,又与罗溪相接,挑水,洗衣,去农田干活,去山里砍柴,都是须经之地。每天还有些闲琐之人坐在亭子里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也有味道。特别是搞集体那么多年,生产队里下午出去干活时,进进出出,总有一些早出村的人会坐在亭子里等上后一步出村干活的人,等齐了,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走进田里或走过一长道堤坝进入到山里干活。

    现在的亭子为2000年村里重建,建亭时得到村里许多热心者的支持,还得到了县城某局4万元的支助。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年轻的一代或走出去打工,或离开家乡上学,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年夫妇,只留下亭子与在亭子休闲的老年人。到了清明时节,回来上坟祭祖的人较多。不少亲人坟墓落位较散的扫墓者,他们不去山上挨个扫墓,而是在亭子上落几堆锡泊,放几碟荤素,点几束香火,大声地叫唤着:左边的到这里来,右边的到这里来,上边的到这里来,下边的到这里来,一起来,共同分享。

    活着的人在亭子上寄托了哀思,死了的人也在亭子得到了安慰。

    四门村的祠堂,叫做家族祠堂,也叫罗山祠堂;农村在祠堂最办小学是常有的事。后来拆除,改建了罗山初中,再后来又改为罗山小学,现在又建为百江中心幼儿园罗山分园。

    祠堂为民间宗族建筑,四周高树遮掩,内部空阔旷大,且用场多多。我上一年级时,教室就在祠堂的左边,室外有一条水沟,落大雨时,后山的水流顺着山势奔涌,其势较大,其景庄阔。那时教我们的女老师是一位下放到我们村里的杭州知识青年,名叫梅青。在梅青老师面前,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都是听话,因为她是杭州的知识青年,同时也有着城市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风度。

    可是有一天,我们没有听她的话,缘由是教室传着一个消息,说祠堂右下方的隔壁乐明村里买了一辆拖拉机,这机器厉害,开起了“突,突,突”,耕起田来,又快又好,一亩田犁好不要化费多少时间,对于一生一世都是赶着牛拉田耘田的农民来说,别说有多开心。这拖拉机,一看名字拖拖拉拉,但干起事来,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那天下了课,我们八个人约好,赤着脚,过了罗溪直奔乐明村的田畈里。由远到近,真正看到了拖拉机耕田的样子,真的令人太兴奋了。我们站在田畻上,看着师傅驾着拖拉机在田里跑着,硬硬的田被拖拉机跑过,满是泥浆,一摊平,便可插秧了。这拖拉机一喝柴油,拉开桑子,就会干这么多的活。将来拖拉机多了,干活就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看了乐明村买来的第一辆拖拉机,我们这些小泥腿子总算见了世面。可回到学校时,自然受到梅老师的严历批评。放学时,梅老师留了下我们谈话,要求我们必须遵守学校纪律,擅自离开学校必然涉及到自身的安全问题,苦口婆心地与我们摆事实,讲道理。我们自知理亏,诚恳地接受评判教育。可心里依然还在回味看拖拉机的兴奋。

    多少年以后,梅青老师肯定离开了学校,但我们依然怀念那些懵懂无知的岁月。

    四门村,有两个自然村,一个叫茂山,一个叫罗坑头。罗百公路村中穿过,过柏东书记小门口直走,就是四门村的老板桥,虽已改成了新桥,但老板桥的风骨仍然伫立在乡亲们的心海里。

    十几米长的板桥,搭在大年坞流出的溪流上,上了年纪的人心里都清楚,过了板桥,右边就是村里的粮食加工厂,全村一千多人口吃的稻谷、大小麦、黄豆等加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想不到后来村里的田都租给经济养值的老板了,加工厂更搬到了茂山这边的私用空房。原来的加工厂边是一位富者的居住屋,这位老人离世后,后人他家里搜出不少蒋光头的成千上万的纸币,我才知道国民党时期的几千钞票换一担谷的故事,惊不住慨叹往事的悲叹。

    板桥是一座桥,且桥的下游还有一排依桥而建的楼屋。第一间屋,是一间小理发室,生意很不错,剃头按号子来,没轮到的坐在板桥靠椅上等,轮到的叫个号就行了。中间是一位名叫旺升的小屋,是一家小店,他会唱戏,也会理发,还会下棋,这间屋里活儿还是挺忙的。再一间就是朱的,是一件住屋。朱姓以前是位店商,生有四个儿子,解放后就住在桥头转弯的木头房内,儿子们还算过得不错。这间屋子除了拆掉的之外,至今还住着朱姓的子孙。

    每天的傍晚,板桥是最热闹的地方,坐在板桥的长靠椅上,串串桥上小店,谈谈天,说说地,真是不错。

    这桥后来拆掉重建了,得到县烟草局的大力帮助,还受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座桥现在是扩建了,一边是很宽的桥,一边建了一个大亭子,尽管不是原来的模样,但是把原来板桥寄寓的过路、聚集、聊天的意思都体现了出来,村民们非常喜欢这座桥,也喜欢把桥上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六房里,四门村,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仍有解放前六座大房子,画栋雕樑,精致大气,六房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印象颇深。

    六房里,住着六房人家,进了大门,左手住着两户人家,第一户张大伯,一女儿,一女婿,两外甥。第二户叫临江佬,外地人,是个篾匠,独身一人。右手第一家叫西伯伯,家里还有西伯伯妻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第二家是我们家,爸妈,兄弟四人,姐妹三人。第三家是我的外婆家,只有外婆和独身的舅舅两人。第一家是正对大门的是我的小伯伯家,小伯伯家,有小伯伯夫妻一对,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六房里的的天井是个大天井,一到下雨天,天井里放满各家的水桶,雨水唱着歌,格外好听。

    六房里最难忘的是篾匠临江佬,他给别人做篾匠是收工钱的,身边有活水钱。由于我们老家在1973年前是不通车的,供销社里的货物都是我父亲为首的独轮车队推运的,因此,临江佬要买点什么东西都是托我父亲到境外分水、桐庐购买的,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相处的很好。我们小时候吃到别人没有吃过的东西都是在他那儿得到的。

    临江佬六七十岁的时候曾托付父亲,死了的时候,将他的尸体葬在我父亲的亲人旁边,到时我们给亲人上坟,顺手也给他烧点香,送点纸。父亲答应他,他的后辈和叔叔的后辈一定会给他绕香送纸的。临江佬死后三十多年了,我父母死后都十六七年了,我们始终记住父亲的话,只要去上坟,总把临江佬坟纳入我上烧香送纸钱份内,每到点纸饶香,那香和纸灰飘飘扬扬慢慢上去,轻轻飘去,我们就深深感觉到临江佬闻香接纸钱摇头的那份欣慰。

    六房里的房子在我大学毕业1983年之后,被拆了。至今,我仍然记着六房里的事儿,记着那个远离我们许久的那个临江佬。

    文:杨东增


     
    赞18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故乡的云朵 下一篇: 乡村的夜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1)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52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91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65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