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散文〕
  • 管理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时间:2018-06-01 11:17:3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把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诗意爱情盈盈抒发出来,使读者将眼球汇聚,随着作者的文笔深入深入在深入,然后,作者在仔细的介绍来到剑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一次的用诗意的形式将康桥与徐志摩的情怀结合起来,也将过往展现,把剑桥大学的历史文化气息凸显,最后,随着时间的见证,作者也变得浪漫起来,正如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佳作,问好!

         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就是他就读过的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大学位于英国伦敦东北约70公里处。经过漫长的岁月,剑桥大学和当地的小城镇一起长大,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一座有近十万人口的热闹城镇,剑桥大学也已经发展到31个学院,其中女人学院就有三个。
       剑桥的历史悠久。相传在千年前,剑桥还只是一个乡间小村落。到了1209年,牛津的一批学者来到这里定居,觉得这里的地理环境适宜办学,就合力建起了这所大学。剑桥大学成立后,在岁月的轮回中越办越好,越办规模越大。剑桥大学英才荟萃,至今已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其中有28位物理学奖、1位医学奖、17位化学奖。在社会科学方面同样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如经典语录“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家培根、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等都曾在读剑桥就学,成为泰斗;该校还有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成为英伦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1661年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进化论始创者、生物学家达尔文:,1827 年于该校修读神学;2018年3月14日逝世的物理学家霍金,也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身体动过多次手术,仍以坚韧的意志努力工作、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而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数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和人文风采著称于世界。
       
       一、
       
       四月初,当我从伦敦乘车第一次踏上剑桥的路,霏霏春雨就飘来迎接我们,雨点落在剑桥所有的古老的校园建筑上,湿漉漉的泛着油亮的春意。下车后,我们兴致盎然地步行观景,发现剑桥早春的味道已经很浓。
       剑桥,中文翻译又名康桥。剑桥大学除了绿色配上各类花园外,大学城中建有博物馆、教堂,剧场、美术馆等,使得这座大学城在共享学习资源诸方面充满了魅力,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剑桥大学是当今世界上口碑最好的大学之一。
       有哲人说:来到剑桥游览,不仅要看剑桥古色古香的建筑风光,还要寻找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当年牵手走过的康桥。在霏霏的春雨声中,在众多的人流中,我随着参观的队伍,脚步轻轻的在寻找徐志摩和林徽曾经走过的康桥。
       望一眼静静流淌的剑河水,使我对剑桥充满了美好憧憬,同时会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可不是吗?徐志摩和他歌吟的康桥,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记得十年以前,我在北京写过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的文,专程介绍过她和徐志摩的一段火热恋情,特别是写到了他们在英国剑桥的那一段难忘景头。岁月悠悠,当我实地来到当年徐志摩和林徽因爱恋过的地方,我的思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奔放开来。
       追寻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剑桥的生活,就会自然想到徐志摩与英国作家和哲学大家罗素的交往一事。徐志摩与罗素,一个是中国新月派诗人,一个是英国的作家和哲学大师,他们远隔重洋,之间的交往却因共同的思想而相识。1918年,正在美国学习银行学的徐志摩从书本上读到了英国作家和哲学家罗素,知道罗素是英国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不仅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产的作家,又是一位蜚声国际的哲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写作了多部论著和论文,涉及哲学、数学、伦理、政治、历史、文学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这对当时追求时代前进足迹的徐志摩来说极为崇拜。从那时开始,徐志摩大胆地迈出了想到英国学习政治的念头,为了能见到心中的罗素,他放弃了在美国哥伦比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于1920年9月24日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开赴英国的航船,漂洋过海寻求自己的信仰。 
       然不巧的是,当时的罗素因反对战争被剑桥大学除名,正在周游世界各地。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得暂住剑桥,就读于政治经济学院,他年轻气盛,一口气注册了6门功课。
       此时,来自中国的芳龄才16岁的美丽姑娘林徽因,在父亲林长民的携领下正在考察欧洲并旅居英国伦敦,她在房东影响下,喜欢上了学习建筑课程。林徽因当时被父亲安排就读于剑桥读书。也许是人生的安排,24岁的徐志摩在剑桥巧遇到了林长民。林长民原是福建政法专门学校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当他看到国内才子徐志摩也到剑桥求学时,非常高兴,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时林长民住在伦敦,徐志摩住在剑桥,他们互相引为知己,还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浪漫游戏。在通信中,徐志摩扮演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一个有妇之夫,他们在书信中互诉衷肠,双方假设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下“热恋”……
       之后,徐志摩成为了林家经常出现的常客。林徽因在初见徐志摩时,一开口就称呼他为“叔叔”,日子一长,林徽因被徐志摩浪漫奔放热情的气质所吸引,而徐志摩也因此陷入了对林徽因的痴情追求中,两人从探望不断到书信不断,从约会不断到牵手不断,演了一幕幕追求自由爱恋的诗剧。
       1921年,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了半年书后,经林长民的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生。狄更生当时在剑桥皇家学院主讲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同时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在徐志摩眼里,狄更生是一位“慷慨无私、聪敏、风趣、动人,满有振奋人心的充满活力”的人,他热衷于政治社会改革,尊崇中国的老子,仰慕德国的歌德,喜爱雪莱和拜伦等浪漫派诗人;他没有种族和民族偏见,自认为自己的前生是炎黄子孙,所以对中国人特别亲热友善,这一切都让徐志摩景仰不已。两人立刻一见如故,经常喝茶聊天,畅谈文学,成为了忘年交的好朋友。
       就在当年的四五月间,经狄更生介绍,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上了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政治,并且准备攻博士学位。除了学习外、狄更生还引导徐志摩领略了“剑桥”的人文和自然风光,剑桥的美成为了徐志摩生活和创作的基地。剑桥自由的学术氛围、悠闲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政治思想,对徐志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凝结成了徐志摩非凡的“康桥情结”。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是他短短的亮点和辉煌一生的转折点。特别是徐志摩在和林徽因的交往中,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不久,狄更生又引荐他与回到英国的罗素大师一起见了面,徐志摩便和罗素开始了交往和书信联系。在给徐志摩的信中,罗素反对诗歌写作压抑天性的思想,提出要让诗歌充满活力,该抒情的要抒情……这对徐志摩的诗文写作又有了很大的影响。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徐志摩是“特别生”,平时没有考试压力,校园成了他自由放飞情怀的天地。平时兴致一来,他还去剑桥的河码头租一条小船,拿起浆板划船;有时还可以在校园内外骑自行车,当然还包括与人闲谈、散步、喝下午茶、看闲书等。日子一长,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作出笔很快。
       在与罗素相识和密切交往中,徐志摩写出了许多浪漫的抒情诗,他的文风也由中国古典特色演变为自然幽默和明快利落的风格,得到当时同在剑桥求学的林徽因的亲睐,她对徐志摩的才华崇拜得五体投地。
       在剑桥,徐志摩一面学习,一面写诗,一面还诗意般地爱上了林徽因,两人一度陷入了空前的热恋中。热恋中的人互爱,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林徽音一双弯弯的笑眼,似含盈盈秋水;两排洁白无暇的牙齿,还有一谈话面颊上就会泛起羞涩红云,成为了徐志摩眼中的仙子。徐志摩看林徽音,就像看中国古代美女西施,越看越美丽,越看心中燃起爱的火焰就越旺,常常夜不成寐;而纯真风雅、飘逸潇洒、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也一度闯进了林徽因的心田,每当夜晚,就会想到和徐志摩散步和牵手的情景,就像是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奇妙的涟漪不停地在心头闪动。从此,两颗炽热的心越靠越近。他们相会在剑河的桥上,感情不断升华。
       那么徐志摩为什么最后没有和林徽因结为夫妻?林徽因为何回国后最终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当人们提到这个问题时,回答的答案是各不相同,这里面既有家庭和其他方面的各种原因,又有林徽因个人的因素,这只能由林徽因自己去解释了,外人只是猜测和联想。
       当徐志摩回国后与林徽因再见面时,知道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早已经订了婚。徐志摩听了百感交集,由于他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他克制了自己,从此徐志摩在情感上处于失落和痛苦之中。当他晶亮的爱情之梦的水泡变得破灭,他对生活的理想失去了航标,激情开始低落,但他的诗情并没有泯灭,在忧闷和痛苦中用写诗继续支撑着他的人生之路。
       后来,徐志摩从欧洲回国后,他们仍然能大气地一起接触,在京多次组织新月社活动,还开心地在一起讨论文学诗词,一起演戏和书信来往、接待英度诗人泰戈尔等等。当林徽因得了病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西山看望她,鼓励她继续写作,并帮助她修改和发表了一些诗作,这对于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来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这么说,在林徽因的文学道路上,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那么,林徽因究竟爱不爱徐志摩呢?请看林徽因的一首名作《那一晚》,此诗写的就是她和徐志摩在英国康桥的那一个晚上。她说:“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林徽因是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把爱的火焰放到了婚姻之外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没有得到的爱却在她的诗中成为了永恒的爱。他们一起用诗写就了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
       徐志摩后来娶了陆小曼,但他的爱情并不是像诗一样的浪漫。特别是小曼的红杏出墙,还有吸大烟等使得徐志摩大为伤感。所以有哲人曾这样说过:追逐婚前的浪漫都是一种烟云,或者只是桨声中溅起的一朵浪花,生命和爱情是一辈子的甜酸苦辣滋味,不只是瞬间的事情。
       1928年6月15日,徐志摩为解烦躁之心情,只身起程经日本赴美、英、印度等地游历,并重返英国剑桥大学。这次出国的直接原因是他对与陆小曼的婚姻感到失望和痛苦。据说在伦敦,他在罗素大师家逗留了一夜后,就一个人悄悄来到剑桥大学找其他朋友,遗憾的是一个也没见到。当他再一次站到“康河”的面前,心情极为不平静。他看到了小桥流水、晨曦夕照、垂柳芳草等昔日同样的风景,心中不禁又想起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林徽因是一个最理解他,也最让他牵挂的女子。可是,“康桥”美景犹在,只是见了风景不见人。触景生情,美丽的惆怅在诗人心里挥之不去,所以在时年的11月6日,徐志摩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 于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诗篇诞生了。
       不管怎么样,林徽和徐志摩在剑桥的那一场热恋,使得徐志摩如痴如醉相伴了文学,他把所有的爱融入了他的诗页,逐渐成长为一个中国现代诗人。在这里,除了徐志摩本身具备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素质以外,林徽因对他的影响是不可缺少的,是她把诗情给了徐志摩,而最为出色的就是剑河上的“康桥”,一度成为他们曾经相爱中的媒人,这在他的诗作就能说明一切。
       1931年11月19日早8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去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泰山附近的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了山头,当即坠入山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徐志摩年轻的生命只活了36岁,但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四部诗集、六部散文集、一部小说集和一部戏剧,还有集外诗60余首,集外译诗40余首,散文30余篇,以及《志摩书信》等多种集子。他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诗文,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重大。有哲人这样说过:“如果徐志摩在剑桥遇不见林徽因,也许他的爱情诗没有流传得这么广。”
       获悉徐志摩的不幸逝世,正在北京的林徽因哭干了眼泪。那时她又得了重病,就托梁思成从北京赶到济南失事地点,找一些徐志摩的遗物留做纪念。后来,林徽因得到了一块飞机上烧焦的木片残骸,她爱不释手地把木片挂在了自己的房间里,直到自己去世。从这一点上看,她对徐志摩是多么的深爱!
       
       二
       
       剑河水从南到北从剑桥大学城穿行而过,几所著名的学院在剑河的东岸一字儿排开,其中大名鼎鼎的国王学院建于十五世纪、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建于十六世纪,他们并排在大学城中心的国王大街上,是大学城里最为气派的建筑群体。来到剑桥,首先要造访的是三一学院。因为在三一教堂的前厅,设立了名人堂,摆放着六尊令人生敬的石雕像,他们就是被誉为三一之子的牛顿、培根、巴罗、麦考菜,魏伟尔和丁尼生。之外还有儿童文学《小熊维尼》的作者弥尔顿生。三一学院也是当代科学家霍金就读研究的地方,他去世后的追掉会就是在三一学院斜对面的教堂举行的,时间是2018年3月31日。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霍金追悼会召开没过几天,所以三一学院对面的教堂里依然围满了他的学生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粉丝,他们在导师面前依秩序默哀,然后一批接一批地离开进三一学院参观,见证了霍金的伟大。教堂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霍金的骨灰将于2018年感恩节纪念活动时安放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将与牛顿、达尔文等大家毗邻安息。
       当我们走出教堂门外时,我看到了教堂斜左边墙下方,有一个大型雕塑时钟,当地人叫它为圣体钟,这也是剑桥市中心街口的标志性景点,类似摆放的公共艺术作品,2008年此钟由霍金揭幕。圣体钟的钟面是由24克拉镀金的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它没有指针和数字,而是通过蓝色的LED灯显示出时间,分秒十分清晰。此钟很神奇,行走忽快忽慢,通过钟体上面的一只蚱蜢吞吃时间,似在提醒人们:时光在流逝,生命无常。这件挂钟的寓意同时要求剑桥莘莘学子更要珍惜学习时间,不要被虫子随时把身边的时间吃掉了,这口钟靠在墙壁上非常有教育意义……
       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是城校一体式的大学。让我感兴趣的是剑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术人文气息。我想:正是这种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严谨、严肃、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剑桥大学才能培养、哺育出一大批立足世界的优秀人才。
       如今,进著名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游览参观,门票要付4到5英镑方能进入参观,这样的收费可能和游客对牛顿、霍金等科学家的崇拜和参观人数太多有关;另外是中国游客对寻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有关。为了走进这两所大学,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各取所需,纷纷买票入内参观。
       而另一个项目就是乘船探寻当年徐志摩和林徽因走过的剑桥,成为中国游客要去考察的地方。我和几个文友一商量,一口气奔到了附近的船码头,买了票就高高兴兴地上了船码头。在码头上,看到几位中国留学生正在码头上左右指点,为中国来的游客作游前介绍。
       
       三
       
       细雨中的剑河,水泛着淡淡的微绿,河上面的船不止有一种,有普通的双浆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撑篙船是欧洲其他地方不常看到的,有点像中国江南乡村的罱河泥的小船相似。坐船是剑桥的一大乐趣,一条小船上可以坐五至六个人。为我们驾船的是一位英国小伙子,能讲简单的中文,他是国王大学的学生,抽空打打工,兼做导游。
       随着一声“开船啰!”小伙子潇洒地撑着长篙,随着熟练的动作,小船裁开了剑河水。这时我们看到了两岸的草地、林木花树、古建筑等,它们沿河道和谐地倒影在缓缓流动的水中,似乎是在和流动的水在一起游动。
       乘船游览美丽的剑河,可以看到几所重要的学院。王后学院,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等等。剑河上有皇后桥、国王桥、叹息桥,数学桥和克莱尔桥等二十多座桥。为了探寻徐志摩书写过的“康桥”,为了寻找徐志摩和林徽因牵手的桥,我们坐在船上,不放过每一个景点。
       四月初的剑河春意浙浓,细雨下的剑河超越了徐志摩笔下的美。瞧!细雨绵绵,剑河水在流淌着,河岸上的柳,泛着团团簇簇的鹅黄,成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澈秀逸之美。在我们的船后面,自然还跟游着几只白天鹅和野鸭子,它们一点也不陌生,一边游一边拍着翅膀,似在欢迎我们似的。这些小家伙们还不时地拍起翅膀在水上翩翩起舞,有一对白天鹅们还不时地交颈,唱出“咣咣咣”歌,犹入人间仙境。
       我原以为,剑河的美,应该是一种色彩厚重的西方油画之美。可是,当我坐船游览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剑河中,知道了剑河的美其实有一点似浸润在中国传统的水墨国画中,难怪徐志摩对它这样的多情,他说甘心要做一条水草,藏匿于“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的究竟是他心中的哪一座桥?寻找徐志摩的“康桥”成了船上每一个人的重要议题和目标。河面上的桥,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比较名贵,有的简朴大方,每一座桥都在讲着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撑船的小伙子听到我们的议论,笑着用手指指前面的桥说:“我知道了,你们要找的是我的校友,中国诗人徐志摩!” 
       船在剑河穿梭,坐在船上体验浓厚的历史风味和古色书香,脑海中又一次浮现起徐志摩的那一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诗中的“康桥”到底是哪一座桥?
       船上立刻有人议论起来。一对福建来的情侣说:听我同学说过,靠近公路不远的数学桥是徐志摩诗中的“康桥”,因为数学桥边长满有长满了青苔的石屋,还有在春天里开放的蔷薇花,这些都是徐志摩在诗中描述的风景。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说:“每当黄昏时分,便和徽音伫立桥边,听教堂钟声撞入心扉的感觉”而这里,只有站在数学桥上才能体会到。
       "数学桥"的传说在剑桥堪称无人不晓。又名牛顿桥。相传这是大数学家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把它拆开研究剖析,但却无法复原,于是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林徽因喜欢建筑设计,这桥对徐志摩来说,肯定会把林徽因带到这样的桥上,一起畅想未来的理想和浪漫……
       一对河南来的新婚夫妻接过话头说:有哲人通过对剑桥的考察,说是圣约翰学院的那座著名的叹息桥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因为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发现了徐志摩写给印度诗圣泰戈尔的一封信的底稿。在这封信中,徐志摩在他写剑桥的生活时说过:他每天要从国王学院走到圣约翰,在叹息桥上叹息事态纷争,有时一个人去,有时则陪别人去……
       叹息桥人称“失意桥”,是有故事的桥。据说在当时,圣约翰学院在抓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方面很严,在圣约翰读书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及格而产生心理障碍,想不通了就会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有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模仿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头栽进河里。当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后,就曾从这座桥上跳进河里,幸亏一个船工路过将他救起。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从此就成了如今的廊桥样式。有种种推断论证,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最有可能的就是这座叹息桥,似乎只有在这座桥上,徐志摩才抒发出情感中的失意,以及由此而生的那份对林徽音无奈的不舍情缘。
       一位宁波来的女子在出游时通过朋友介绍曾经做过“功课”。她说:后来,剑桥东方大学的汉学家、独立撰稿人理查德先生曾花了5年时间研究徐志摩,写了一本名为《徐志摩英伦趣事》的书。书中写道: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一起过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桥上对林徽因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属于徐志摩的……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自导自语中,我们的船很快过了数学桥和叹息桥。突然,年轻的小伙子用撑篱点住了岸土,大声地高喊:“ 徐志摩”三个字。呵呵,我们立刻听明白了,原来英国人也在拿这位诗人在做旅游文章呢!
       抬头看,原来是国王学院到了。小伙子指着眼前的桥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康桥’,中国人都喜欢看这桥,我们这里称之为国王桥。”随着小伙子的话音落下,一座普通的弯弯的拱桥就横跨在我们的前面了。国王桥是拱型桥体,它跨过剑河,横在两座教学楼的中,桥面的跨度不算太。根据推理我们很快明白,当年徐志摩在著名的国王学院上学,这座桥理所当然是他在剑桥大学学习时走的时间最多的桥。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是否就是在对这座桥的怀念呢?
       想起我在京时和朋友谈到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时,朋友曾告诉过我:多年前,我国到剑桥访问的学者告诉国王学院校长:中国学生徐志摩当年写剑桥的诗在非常有名,建议立一块诗碑荣校。目睹大批自费来剑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包括从伦敦来到剑桥一日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使得国王学院下了决心,要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碑。2008年7月8日,在国王学院剑河之滨桥一侧的草地上,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诗碑。诗碑上录着徐诗《再别康桥》里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作为徐志摩来说是幸运的,作为国王学院也是认真的,他们专门为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国王桥堍旁的草坪上立了一块石碑。据说国王学院以前规定是不可以随便置放石碑的,尽管国王学院以前出过很多的杰出校友,有大诗人,大学者,甚至国王和总统,但是他们都没能有这样的优等待遇。学院能在桥旁专门安放一块能代表中国诗人徐志摩成就的石碑,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成就和骄傲。
       
       四
       
       当我们的船靠在了岸边,我们看到了不远绿草如茵的地方立着一块徐志摩的诗碑。举起包里备着的小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草坪上那块白色的大理石碑,能清晰看到上面刻着《再别康桥》中的名句。那块石头不算起眼,但吸引了许多来到剑桥的中国游客,岸上的人没有坐船,是买票进入国王学院来到诗碑前的。诗碑前,就像是在搞一个纪念活动。微风送来一队人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作,不时能听到有人在轻轻的相伴朗诵。 
       一首“再别康桥”,让我对剑桥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中国诗人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由他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日后竟成了无数中国人来到剑桥,寻访他的心灵梦和足迹,同时引来人们对剑桥诗碑的敬仰,这是诗的魅力。
       望着诗碑,我忽然又想起北京一位文友给我讲的事。说的是2017年7月29日,他参加了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主题为“康河•康桥”。来自世界各国的100多位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会聚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河畔,诵诗交流。以徐志摩的名字在剑桥命名这个诗歌艺术节,体现了英国剑桥大学与东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友好感情。徐志摩的诗歌节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文学色彩。
       在国王桥边,触景生情,我立即记下了瞬间的灵感。我是这样写的:四月的剑桥,杨柳刚刚绽芽,望去像团团鹅黄凝在一起,那条被徐志摩称之为“康河”上的桥,伸向两岸和校区。细雨中,到底哪一座是康桥?被细雨打湿的桥是否都流着喜悦的诗情?在一支模篙声中,随一叶小舟来到国王桥畔。抬头,桥附近有一块白色的诗碑,上面刻着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再别康桥》。此时我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牵着林徽因的手,冲破旧习,走在国王学院的桥上,然后他们又转个圈子,走在数学桥上,因为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们怎么可能只是走在一座桥上?按徐志摩的性格来说这也是不相符的,诗人的目光在于新奇、新颕和独特……我敢说,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包含有了二重意思,一是指剑桥大学所有的桥,二是就指剑桥大学。至于当时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哪座桥上走得多一些,手牵得长一些,那肯定是无须争议的,当属国王桥无疑。走过路过,桥是永远忘不了的,可惜的是他们两个人都不在了,徐志摩用智慧写就了一座“康桥”,留给读者无限的悬念。末尾又作小诗一首:
       霏霏细雨剑桥行,国王桥畔留个影
       昔日康桥今何在,凭借碑石藏诗韵
       
       
       五
       
       90多年前,剑桥的旁听生徐志摩写下的《再别康桥》,引起了许多中国人对剑桥的向往。多年来,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乘船穿梭在剑河上,寻找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摇”。这样做真是有点傻了。如果搞一个活动,创造一个童趣或者意境是可以的。在我看来,“康桥”只是剑桥大学和城市的泛指。
       徐志摩你知道吗?如今国力强盛,无数中国学子和中国游客都来到剑桥,找寻你曾经走过的足迹,吮吸着你的爱情诗的文学灵气。他们在诗碑前读你。佩服你的是,在你失去了一个天仙般的林徽因后,但没有遗失你的心爱诗歌,因为诗是你的灵魂,是你播下的新诗种子……
       当我们的船从国王桥返回时,我看到又有几条船开始靠岸停在国王桥的一旁,还有游人是租着自驾的小船游走在学院之间的,望着河边的垂柳,我想,若能在石碑这里建立一个展览室,里面放映一部中国的“人间四月天”电影,室内四周再布置一些图片和徐志摩和林徽因求学的照片该有多好,可以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和世界各国的游人一起回顾那个年代的难忘岁月。我又想:在时间的长河里,其实爱的时间是没有什么绝对的长与短的,只要能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即使瞬间也是一种永恒!
       此时小雨已停,阳光在西边推出了一条彩虹,横跨在剑河的上空。我捧出相机,拍下了彩虹和天边的那一片带红的云朵,还有傲立在剑河上的国王桥。船返回时,船舷外水波荡漾,一群鹅鸭在水中相随……
       带着对“康桥”难以忘怀的深情,轻轻的我也要走了,鹅黄的杨柳在风中起舞似在为我送行,我带走了拍摄的剑桥风景,还有天边那朵朵带红的云彩,用于记录我对“康桥”的一片情怀……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浊酒清忧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滑雪“灾难” 下一篇:滴水观音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1989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