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原创文学_火种美文站
当前位置>> 火种诗歌网>>谈诗论道>>内容
论中国现代诗的出路
  • 审核管理
    类别:谈诗论道 作者:半山月 发表日期:2016-09-03 18:20:57
    编者按:首先,中国的现代诗不是传统文化,它只是从闻一多和徐志摩开始从西方舶来不久,在历史长河中尚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的一株幼苗罢了。而这株幼苗之所以已经濒临枯死,无疑是它生长的土壤欠缺了足够支持它生长的养分,同时也是因为它自身在生长上误入了歧途。想想汉语新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兴盛。为什么?不是人们有多么爱诗歌,而是当时的选择少,一部分自认优秀的青年爱诗歌,因为这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气质,于是另一部分热爱这些青年的青年也爱诗歌,因为谈论诗歌有助于谈恋爱。也就是说,当时诗歌的火热,是因为它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承担了一种实用功能。而如果一件东西不再实用,却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同,根本没有可能。因为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就越会进入到一种阶层社会当中。比如美国。鲜明地分为底层、中产和精英三个阶层。每个阶层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教育。底层人民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也就是集中营式的应试教育,让你与吸毒、酗酒、犯罪的社区隔离开,读完大学,找到一份工作,把你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而中产阶级的教育就是我们说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更多的特长和才艺,以及各种思考和社交的能力。这里培养出来的,只是一种量产的工艺品,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只是披金戴银,使这个工艺品的材质更好而已。而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让人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为了更好的让人挑选,而精英阶层,是挑选别人的。精英阶层培养孩子的主旨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孩子决策的能力。人生是一条航船,你是这艘船的主人。只有你自己能决定它的快和慢。老师要教的,就是让你在需要改变船速的时候,由你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而这样不同阶层出于不同目的的教育就导致一个现实,就是不同阶层的人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因为自身所学和思维模式的关系,很多上层的举动,下层的人只能给出他自己能够理解得通的解释。就像好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外交部总是说一些“严重关切”、“表示强烈不满”的废话。因为在公众外交的年代,好多闭上门能讲的大白话是不能当着众人说的。所以,只能说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一些。说了那么多,回到诗歌的主题上来。如果诗歌在当下的社会失去了其实用价值,那么就不要一味的继续追求大众效应。就像古典音乐。大多数人无法听懂或只能听懂古典音乐的一点皮毛。不同的是,大家都还尊重古典音乐。因为它源远流长。而人们不尊重新诗,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它只是一株幼苗,还尚欠底蕴。而新诗也确实让人失望。因为一来你尚在发育阶段,你完全可以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创作手法。二来,既然你已经失去实用价值,那么就要有作为高雅艺术的觉悟。一味的抱着新诗能够再度被大众关注的目的,而选择哗众取宠式的表演。最终只能是流于媚俗。
    不实用却受欢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奢侈品的营销思路。一方面它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产品自身的考究程度,一方面设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将其受众就圈定在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群体中。同样的,如果最后我们能有统一的认知,觉得能读诗、能写诗,就是一个人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象征,那么诗歌以及诗人本身就会有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而为了追求这种社会地位,就像人们追求名牌一样,会有不少人对其趋之若鹜。但是请注意我说话的前提。首先,你要提高品牌认知度。同时,你写出来的东西确实要足够精致还经得起推敲。再者,必须要出俊杰。无论是香奈儿还是普拉达,其品牌认知度的开始,都是对设计师本人的人格崇拜。同样,想把诗歌打造成奢侈品,不出现一些真正能把诗写出人格魅力的大诗人是不行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奢侈品,但是人人都想要。同样,新诗想要成为奢侈品。也要求人人都能读。就像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诗经》,道德家见道德,浪漫者见浪漫,研究历史的人见到的是它的厚重。你要设置一个梯次。从最浅显的认知,能读到最浅显的也不能算错的领悟。直到渐次深入,都能有更深入的感悟。这就会促使人进行认知升级。那么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应该是把语言研究到了极致的人。他应该涉猎并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而且写其它的体裁已经不能满足他对于表达的需求了。那么这样的人,要么是天纵之才,要么是饱学之士。就像那些高端奢侈品牌的缔造者,也是不世出之人。换言之,这条路走是走得通,但是需要大智慧与大能力的杰出人才作为引领。
    那么,如果觉得上面这条路太难走,剩下的另一条路,就是在当今的社会,给新诗重新找到一种带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身份。而作者提到的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就是新诗在当下为自己找到的这种身份。如果说以上我描述的是真正作为奢侈品的诗歌,那么当下这些写伪诗的伪诗人就是山寨工厂里的工人。通过贴一张诗人的标签,享受一把当诗人的虚荣。以前诗人是一顶桂冠,现在人人都能当诗人。听上去很美很动听。但是真正能够提供高质量创意的,永远都只是对一项业务有着资深经验和深刻理解的人群。那么既然有人混乱市场,本来应该让权威的刊物来树立一些典范。但悲剧的是,混社会混到最后,混的永远是人际关系,而不是业务能力。况且,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纸媒的发声力度也已经大不如前。你不肯垂青我,我还不肯屈就你呢!于是,读者就算有心想读篇好诗,却找不到唯一甚至是明确的途径。我想这其实就是当下的诗坛最紧要的问题,也就是其组织结构的混乱。那么这个局怎么破呢?参照市场规律。当市场无序的时候,一来就是政府出手治理。但是往往短效而有更大的隐患。而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更相信市场的无形之手。而诗歌的无形之手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读者的审美直觉。审美直觉,生而知之。这并不是后天能够驯化的。如果一套理论和人的审美直觉相符,那么人们自然听得进去。如果和审美直觉大相径庭,就算你说的全对,那必定也有一些不对的地方被你省略了。而回到诗歌,其最大的特性,就是简洁凝练。你说文字优美,许多文体都是优美的。你说具有情节与冲突,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力更好。而诗歌的简洁凝练带来另外两个附带的属性。因为凝练,所以文字是高度提纯的。因为简洁,所以要求文字以最精准的方式对主旨进行表达。而精准和提纯就造成两个后果,就是文字可以专注于明明白白、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地揭示一种真相,也可以专注于通过制造意境的方式要你感受那些无法言明却能细细体味的氛围。而如果一篇文字能够兼具真相和氛围,便是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高水准。而读这样的诗,便能够使人通过阅读真相而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通过品味氛围感知更多的人生情趣。换言之,读好诗,能够使人变成一个更知书达理,也更富于生活情趣的人。这听上去很美好,也很像是诗歌在当下的实用价值。但是并不是。它恰恰符合的是一种奢侈品的设定:就是不是人人必要,而人人都想要,却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可以要。
    如果我刚才说的这些符合你的审美直觉,那么就按照真相和氛围这两点来甄选好诗。我一直说,懂得再多的理论,不如有一颗澄明的心。那些理论,只不过是为了在你的心被困惑蒙蔽的时候,归顺条理,使心重获澄明的一种工具罢了。坚持你认为好的,并通过一种理论说出它好在哪里,是学习理论的另一个作用。总之,把自己调整在一个最好的状态,并相信符合自己直觉的理论,就能最大程度的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中国现代诗的出路,就会由这一个个拥有判断能力的作者和读者来疏通。

        给你一本诗集,换你一天不看电视行吗?半天?一小时?要不,就十分钟,可以吗?
        若以这个问题,做个问卷调查,那么,80%的群体会选择十分钟。若是在问卷选项末项设个“不可以”的选项,我相信,这80%的群体中又会有50%以上的人选择它。传统文化的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其集中表现为诗歌的衰败。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新质媒介的更新,使人们早以习惯了简明直接的表达方式。而表达较委婉的诗歌,要么被一部分人贴上“恶心做作、无病呻吟”的标签,以污秽的言语玷污它,然后在肆意的践踏;要么被更多人当作神秘、高洁的“圣物”,仰慕、欣赏它,却又没有勇气接近,最后只能把它当作一种觊觎,敬而远之。这两部分人的态度虽大相径庭,但所造成的结果如出一辄:导致中国现代诗歌市场和群众基础的缺失,进而走向衰落。兴许我们还可以庆幸,因为至少还有20%的人是对诗歌感兴趣的,是愿意接受它的。可结果又真值得庆辛吗?当我告诉你这20%的人里除去10%的从事文学创作者,5%的文化教育者,真正仅仅愿意接受诗歌的大众只有5%,真正接受诗歌的大众恐怕连2%也不到的事实时,你还会觉得庆辛吗?

        中国现代诗做出改变早以是迫在眉睫的事了,中国的现代诗的好坏,不是几个专家学者说了算,也不是某些个诗人说了算,而是要普通大众说了算。中国现代诗的振兴与发展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要拉近诗与读者的距离,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爱上它,离不开它。可接受诗歌是建立在读者保持心灵深处的干净和拥有灵性的基础上的。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怎样才能唤醒人们心中沉睡以久的灵性呢?
        现在常听人说的几句话就是“我穷得只剩下钱了”,亦或是“我差的就是钱了”这样的句子。总之,在普通人眼里,穷与不穷就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却忽视了真正贫穷的人大多正是那群“有钱人”的事实。精神修养的缺失与不被重视已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了。从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自勉,到今人“为明天拥有好工作”的读书梦想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人读书仅是把它当作追名逐利的一种工具而已。而诗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缥缈之物,于考大学,无用;于找工做,无用;于挣钱,无用。而“无用”的东西,就这样被人们忽视遗忘了。自古以来,中国百姓的“纯读书”氛围就不是很浓厚,在如今,更逐渐显出有将其抹杀之势。在法国,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普通劳动工人,人们闲暇时总会拿出一两本书,自我沉醉其中。可在中国,人们大多拿出的是手机。所以,现在诗歌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增强诗歌自身的吸引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以增加读者量。而诗歌创作者就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必要时,适度白话反而会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现在的中国诗界缺乏主流诗歌形态。诗歌不成体系,“诗人”们你唱你的“朦胧”,我写我的“白话”。诗歌创作界思想和手法的混乱直接加剧了读者读诗时的浮躁心态,进而降低了诗歌的吸引力,也流失了部分阅读群体。当然,一直以来就有诗人朝这方面努力着。只是他们采取了一种在我个人看来有失妥当的办法,即让诗歌过度白话。
        诗人赵丽华采用一种“白的不能再白”的“梨花体”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一时间,虽有不少专家的力挺,但大多读者对此感到十分的愤然。因为他们发现,赵丽华的诗就象说话一样简单。在此,举一首赵丽华最广为争议的诗,《一个人的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是啊,的确够“白”,仿佛一看就明白,可真的明白了了吗?如果不了解美国诗人原先“设在田纳西的坛子”的意义,就根本不会明白这首诗的含义。可“梨花体”由于形式的过度简单和白话,在一定程度上总让人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我个人是喜欢赵丽华的诗的,因为其简单的形式后,细细品味,总有一种哲学的韵味蕴藏其中。但赵丽华的“梨花体”总的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失败的尝试了。过度白话虽拉近了诗与大众的距离,可也降低了诗的美感和吸引力,也让部分读者对现代诗歌失去信心进而不再阅读。因此,过度白话是不可取的,可一味地朦胧就可取了吗?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谈到诗歌的“显”与“隐”,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诗有“隔”与“不隔”之分,一味地朦胧无疑会加厚读者与诗歌理解间的隔膜,何不将两者融合,既适当白话让诗歌“显得出”,又不失庸俗让诗歌“隐得起”呢?
        汪国真先生的诗之所以受到空前追捧,汪国真先生本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诗人”,不正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诗歌的“显”与“隐”,既然读者看得懂又不失诗的美韵的这个缘故吗?“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汪国真《感谢》)“我不去想/能否取得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诗的“显”于“隐”就这样收缩自如,自然真挚。所以,我认为我们现代诗歌所应塑造的主流诗歌形态也大概就是如此了。

        有了美好的诗歌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群会读诗的读者。现在,中国现代诗界过于“虚胖”,看似我们有数以万计的人写诗,诗界应该是一片繁荣。可事实是,写诗的这几百万人中大多数人不懂诗歌,写出来的作品空洞乏味、做作虚伪。这样也就罢了,可关键是他们还非常的自傲,自以为“我”写的就是最好的,对他人的作品不屑一顾。伪诗和伪诗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诗界一奇特现象的产生:“诗人”总比读者多。好的作品寥寥无几,滥竽充数的俯拾即是。一方面,中国诗界需要“瘦身”;另一方面,读者需要提高自身诗歌鉴赏水平。首先,我想说的是,诗歌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历代大家们也无法准确定义。毛泽东曰:“诗者,气也。”意思是说诗歌是气势情感的连贯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把一句话随意排成几行就可以叫做“诗”。真正的诗歌,在表象的含义下绝对还有更深刻的内涵,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解释出合乎情理的不同寓意。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的《我的恋人》,何其芳的《女神》等等。这些诗中的“她”不只是女子那么简单,“她”都被赋予了多样化的内涵。所以切莫将之笼统归之为情诗。就以戴望舒的《我的恋人》为例。诗中的她有着“天青色的眼和天青色的心”,这可以就是指诗人现世的恋人,也可以寓意诗人对美的不懈探寻,也可以抒发的是诗人在现世不被人理解而希望被人理解的渴望,还可以指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诗的理解切莫僵硬,而诗的创作也不可以太直露。伪诗之所以“伪”,就在于它们要么故弄玄虚,胡乱堆砌起一堆华丽的词藻,装作高深、朦胧;要么是表意的单一,使内涵缺失。读者在理解诗歌时,就要分清“伪”与“真”,也要学着从多角度理解诗歌。
        至于诗的理解,我想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对诗内涵的直白翻译,而忽视了对诗意境美的体会。我也曾试过把诗的含义解释出来让更多的人在理解时不至于一头雾水。可翻译后便发现,这在无形中降低了诗的格调,也限制了诗语的表露,使之理解单一。
        诗,是意境的美。我们读诗,重在体会并沉醉美的意境,从而除去我们心灵的阴暗情愫;而不是,看到一句生疏的诗句就问这是什么意思。这真的没什么意思,它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带给你一种心灵关于美的体会而已。我认为读诗应该要“自私”。于丹曾鼓励人们要根据自身需求读诗。个人觉得其具体  含义就是“我恋爱了,所以要读情诗;我悲伤了,所以要读欢乐的诗;我失落迷茫了,所以要读励志的诗”。读诗不应该有什么为弘扬民族文化而读诗的包袱,只有这样才能享受诗歌。

        “读诗使人灵秀”,培根如是说道。读诗,会排解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负面情绪,一个爱读诗的人一定是个拥有“美”的心灵的人。而拥有美的心灵,我们就不再害怕困难、失败了。相信那些伟人们的心灵中也一定保持着大片“美”的净土。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受自身创作水平的内部因素和读者读诗热情的外部因素影响。只有中国现代诗界的诗作水平和质量提高了,读者的鉴赏能力和热情提高了,中国现代诗才能真正走出现在的迷途。总之,中国的现代诗歌出路既在创作者手中,也更多的在这里,在读者的心中。




    用户打赏列表
    关闭
       
    上一首诗: 闲论集合19:仄韵诗标准律句     下一首诗: 挺住意味着一切
    阅读(15141)  分享     收藏(0)    投稿     评论(0)    编辑:塞宾的左手
    全部评论(0)
    关注
    作者:半山月   拥有46篇作品
        标题     作者
    春怨阅10次
    春雨阅170次
    醒酒阅155次
    诗十一首阅161次
    小城阅11次
    2024清明阅163次
    春怨阅10次
    醒酒阅155次
    诗十一首阅161次
    2024清明阅163次
    清明阅16次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获得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火种公益文学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火种公益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3 huozw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