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原创文学_火种美文站
当前位置>> 火种诗歌网>>谈诗论道>>内容
东风论诗:品读清心如云诗歌《九华山之行》
  • 审核管理
    类别:谈诗论道 作者:李东风 发表日期:2016-04-24 21:23:38
    编者按:不知这样说是否合适,但此篇读来,和我素来从平常的按语和其本身作品中感受的东风兄,在语态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种语态和东风兄平时诚朴简练的话风相比,只能用浮夸来形容,我感觉这语态不是出于东风兄的真心本意,而是因为俗世所逼,而导致能被官媒认可的官样文章就应该写成这个样子。其实在这里,完全不必。当然,我没有彻底否定如云的意思。我只是说语态有浮夸之弊。而文中提到的种种剖析,如果我们脑补一下,把赞颂的语态变成适度的肯定,每一点说得都是有道理的。说实话,如云的诗写得很清淡,因为这种清淡,你看文本的速度就会加快,就会选择一种掠过的方式去读,那么你就与文字的真谛失之交臂了。而且文字篇幅较长,读来又会疲。疲倦之后,人会习惯性地忽略,于是又与文字的真谛失之交臂。这是由于作者没有更多地考虑读者心态,而读者没有更多地适应作者创作状态而造成的。而这本身,就给诗歌的阐发留有了空间。东风兄的诗论,实际上是一种拾遗。将每一处文字不可一目了然,然后在写作意图上都有所蕴藉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阐发。如果不调整语态,读者读来难免有言过其实之感,但是究其论点而不论其赞扬的程度的话,确实都言之在理,看完这些阐发之后再读一遍原作,是不是感觉文字层次深厚丰富了许多?同时文中用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读者乍看会似懂非懂,但是仔细一看发现全都能懂,因为这些术语都是一些概念的合理精缩。而且你会感觉开了脑洞,长了知识了。并且会启发你运用相同的规律去创造词汇。但是我想说,诗评诗论,是阐发一些作者可能被读者忽略的写作意图,还是从读者都能理解的层面入手,导向读者未曾深究的文字内核?我是说,一种自说自话直翻内核的赏析拆解,是否缺失了一个与读者理解相连接的接口或者说是契口?是否同样表述这些观点,由一种由表及里,然后从文字最深层的整体意识高度来反照文字表象的方式,会显得更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统摄之感,而不是表现出格物致知的琐碎?这是我希望与东风兄探讨的。

    九华山之行


    作者:清心如云


    1、天台寺的钟声 


    以云托举灵魂的高度,靠近天国

    冷与暖的屏障

    只隔着一泓山泉的距离

    就像四季反刍,从时间的缝隙

    注视着一叶草尖的走向

     

    钟声悬挂在天上,越来越高

    风一动不动。白云垂下了手指

    触摸着人性的孤独

    一块锈迹斑斑的石头,禅坐千年的骨骼之上

    深沉地呼吸

    那些被时光走瘦的心事

    皱裂成殇,正躺在地藏菩萨的庙宇里

    渐渐禅定

     

    只需无声地穿越,空谷与荒原

    不断摄受天台寺梵诵的经声

    然后,在一缕袅袅香火的云烟里

    寻找前世,走失的身影

     

    2、石观音

     

    山风,踩在时间的音节上

    脚步重叠着历史,无限延伸

    石栏上的秘密

    旋扣于集结的铜锁里。一头系在佛前

    一头,牵着尘世

     

    观音站在峰顶,披红挂彩

    任风雨飘摇

    一袭长袍,把九座山头揽入怀中

    游客纷沓而至

    头顶高举着执念,在一根根竹签里

    授道解惑

     

    一枚落叶跌入空中,试着

    被一朵云推走

    石像,依旧光亮,依旧平静

    触摸的指尖都沾满了灵气

    一株攀附岩壁的枝条,指点着江山

    而我,从冗繁与杂草里抽离

    内心藏匿已久的咒符。对应在

    一尊石观音脚下。返璞归真

     

    3、肉身菩萨

     

    捡拾一枚石子,就敲开了心灵的殿堂

    亘古门槛里生出莲花

    步履轻盈,且朝夕如初

    时间,一如既往地静

     

    十四尊肉身菩萨,不动声色

    任众人膜拜的膝节,支撑着妄想与心跳

    我捧出向佛之心。以及

    捧出了,那些堆砌红尘的世事

     

    佛号,再次将目光擦亮

    穿越逆水的光影。复返于菩萨迂回的路上

    穿针引线。缝补自己生命缺失的渡口

     

    风干的肉身,被金箔包围

    一层又一层

    光圈不断放大。我显得如此渺小

    如一粒沙尘,须借助一朵红莲的眼睛

    目送我的灵魂,涅槃。重生

     

    4、头陀苦行僧

     

    裸露出脚趾,啃噬着荒芜的土地

    顶礼。跋涉。身体矮过一朵花的高度

    向上,左或者右,无限宽广

    梵道沉浮有声,多像这颠簸的山坳

     

    似乎与世间的色调,格格不入

    你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没人清楚。百衲衣贴着透明的禅机

    穿过一块块染色布条,延伸着净土的风向

     

    岁月,不断深刻在脸上

    分不清土地,抑或天空的轮廓

    心如净莲。你持一盏香灯,布囊随身

    沿着空灵的佛光攀升

    修行的路上,你三步一拜,把荣辱,苦乐

    以及欲望,都踩在了脚下

     

    5、灵猴拾趣

     

    像一阵无影的风,追逐岁月

    俯首,穿过一面千年镜片

    照开它的前世与今生

    阴与阳,隔着厚重的时光

    有时,戳破一层纸笺,即可抵达真相

     

    生死,只不过是形体变异

    眼眸如水,依旧会映出轮回的印迹

     

    秋天,说来就来

    说走就走。它伸长的手臂

    摘下最后一枚青果

    以树叶为媒,迎娶一个初冬的理由

    然后,学着世人的模样

    练习着寂寞,与疼痛

     

    (2015.10.22于九华山)


    【李东风点评】如云是一个本真的诗人,是一个在世俗中行走却又能高举信仰的人,在当今意识形态分化迷离之时,如云诗歌却如一袭轻风,带着灵犀深藉的独特观感,倾怀而至。其语意疏朗、蕴藉深沉,诗感空灵嵌骨,意象极具肌质美感,一些从普遍物像中抽取的核质标本,以布道者的途径轻而易举便运抵读者的内心。每次品读如云的诗歌我都感觉到自身的卑微和渺小,对生的迷幻,对死的茫然,我所面临的诸多生存上基于哲学范畴的失陷,都在如云诗歌中找到了答案。一个中年男人的文字,是泥窖中封存的老酒,尘埃中挽出的花朵,是生命意象的本质集结,是价值取向的中轴回落。如云诗歌在思想高度上,文本及诗性的呈现上,有着秉禅渡虚,落之大境的开阔旨向。其释溢的宽宏生命观感带有印证人性的哲学视野,在精神源流洗涤下形成了禅寓式美学体系架构,在诗感上则表现为深邃,本真,解惑和关照。诸多内应性元素围筑提意,作用在文本上,就会有经纬合纵般的表达,在结构形式上如云采取了纳圆置方的构嵌手法,表感轻润,核质磐突,如云佛学上的悟性及深厚的国学根基把不同领域间的异质元材做了巧妙糅合,布展于诗句间,所凝造的净源概念深入诗歌基底,两者相生互映,使文字灵虚饱满,落地蕴达。

       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诗人如云以信徒拜谒者的情怀轻抚经册,聚念为感,把古佛之地的灵光风物尽收于心,经淬悟后再次升举而出,内置通径已涵括于庶泥世景,人性宗理。由精神之光所逼退的驳杂尘垢,在验证真理的过程中自然的完成了从物本到精神的介质转换,从外部汲摄到意象延伸诗者均以匠心独运般的神来之笔予以推化,进而有了这部功深之作的璀灿呈现。

       《天台寺的钟声》首节出现四个概念性意象,即灵魂、天国、山泉和草尖,诗者用人类理想化的终极归宿来对应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客体,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关系的阐解和论述,可见诗者诗性的预埋相当冷峻和深厚,文中出现了“冷与暖的屏障,只隔着一泓山泉的距离,此句包涵的信息量是时光、生死、变迁和对命途的寓证,短短几句,就不得不让反视其身,从而心生感慨。接下来“就像四季反刍,从时间的缝隙,注视着一叶草尖的走向”,从云层到草尖这么遥远的距离,如何在诗歌镜像上表现,诗者以大空间拉伸焦距的的手法做了推移,让人陡然醒悟,生命意义之所在。

      第二章节中“钟声悬挂在天上,越来越高,风一动不动。白云垂下了手,触摸着人性的孤独”此处的“钟声”要从表层的语义中剥离,它是诗者延伸的标定性喻体,是虚置的核象,也是佛的精神象征,由此而产生的心灵慰抚,为了收纳下文中所枚举的尘世光阴和情节,做了对应性铺垫,“那些被时光走瘦的心事,皱裂成殇,正躺在地藏菩萨的庙宇,渐渐禅定”斑驳光华和尘缘,或那些随流年逝去的人与事,在神性的道场里,都做了收拢和平静。

      “只需无声地穿越,空谷与荒原,不断摄受天台寺梵诵的经,然后,在一缕袅袅香火的云烟,寻找前世,走失的身影”诗人在尾段由寻诘、验证后释放了积压的情感,通过诵经焚香佛法仪式的呈展,让诗歌落陈进入到一个祥和的旨向氛围,并彰显出禅意的高远和深邃。

      《石观音》中的石像做为背景意象展述,在维度上是清晰可鉴的,佛的法身是形而上的,也可以是具像的,这是图腾概念的反向映射,作用在如云诗歌中,却有了更为细腻深刻的表达,他在诗句中写道:“山风,踩在时间的音节上,脚步重叠着历史,无限延伸”开句即把时光做了诗性阐解,却又符合客观规律的理性探索,这样的融合,让语境瞬间有了智者解惑般的精神光芒,“石栏上的秘密,旋扣于集结的铜锁里。一头系在佛前,一头,牵着尘世”

    诗句中的“铜锁”是语像中关键性标物,从物像上是具体的,从延意上则是虚化的,这样具有联承开合功能的语素构件设置于此,生命观感言而喻深,在悬引下文的衔意榫扣上,也表现的极为妥帖。

       “观音站在峰顶,披红挂彩,任风雨飘摇,一袭长袍,把九座山头揽入怀中”佛是深彻而远淡的,为何要“披红挂彩”轻素而近俗?这里诗者有意做了意延:“禅源于世俗的普照是相谐相生的,佛生于心而高于草木本座。其博怀大爱是全息的,是万象本原的包容,是俯瞰视角的人性上的普遍收留。

    后段的“落叶被云推走,枝条指点江山,石观音脚下的返璞归真”在前半章的铺垫下又做了修筑和起衬,诗者在物态与精神,信仰与俗生间,突破时光的系囿,在纷扰中找到了最终的平衡和皈依,其语势和结构设置的很精恰,前段铺排布展,敛尾澄旨叠加,让人捧读静心,诸念落平。

       《肉身菩萨》“捡拾一枚石子,就敲开了心灵的殿堂,亘古门槛里生出莲花,步履轻盈,且朝夕如初,时间,一如既往地静”沉心品读此句,方觉诗者运笔之高妙,总能在微小的事物中打开深邃的境界,由此拓展出的方物内感带有沧桑中蕴开的本初之香。

      “我捧出向佛之心。以及,捧出了,那些堆砌红尘的世事”“穿越逆水的光影。复返于菩萨迂回的路上,穿针引线。缝补自己生命缺失的渡口”肉身菩萨有别于物本座像,其内在的真身,其实就是真实的禅的过往,作用于世人,即是召引般的洗礼与认领,这让诗者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我觉醒和救赎,其影射的真知,是被震憾中的人性所接受的。

      诗者在菩萨面前有了深切的体悟,诗中写道“如一粒沙尘,须借助一朵红莲的眼睛,目送我的灵魂,涅槃。重生”其中”沙尘、红莲、灵魂、涅槃”,这一系列的佛学意象和心灵感应不是诗者罗列的衬材,而是大情感中借以抒怀的深沉喻体,人类的渺小和佛的慈悲形成了哲学上的依附关系,而涅槃概念则是自我净濯的喻象引申。

      《头陀苦行僧》这首诗具有多向性旨线曲度,内峭通联,伏设深掘,诗感呈现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僧侣的向佛之心,二是人性中的前行执念,也是这组诗中最出彩的篇章,语句精炼而表意准确,意蕴和语境构筑非常的成功。

        “裸露出脚趾,啃噬着荒芜的土地,顶礼。跋涉。身体矮过一朵花的高度,向上,左或者右,无限宽广,梵道沉浮有声,多像这颠簸的山坳”信仰者的谦卑坚忍,苦旅路途的荒芜崎岖,在诗者形象的比衬中脱拔出隽永的诗意,“身体矮过一朵花的高度”及“多像这颠簸的山坳”两句更是让这种行者的精神特质显突而出,诗人通过影像汲涉来推升潜旨的功力,深厚而发力于内廓,这种置换和释放是经过通感手法来完成的,让读者产生多义性联想,从而增进了诗歌的内控张力,让文本得以有效延展。

       “百衲衣贴着透明的禅机,穿过一块块染色布条,延伸着净土的风向”由此句我们看出苦行僧的笃定内心和美好心向,一些世俗的附着,终会低伏于信仰的高度,放在世事迷途中,何尝不是一剂医心的良药。这是方论和价值体系的普世贯通,也是对途障深涧的有效规避和抛舍。

      “修行的路上,你三步一拜,把荣辱,苦乐,以及欲望,都踩在了脚下”这是对命途的再次验证,自发的心因性动力在承受阻力时所经受的磨难,是苦行僧先前所预见的,正是这种舍身求果的内源支撑,成就了整个人类的文明构建,这是诗核的意义所在,已超出特定领域的理想诉求,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驱动。

      《灵猴拾趣》“俯首,穿过一面千年镜片”“戳破一层纸笺,即可抵达真相”我们从诗句中抽出要素性句式来解析,更能体会出诗意的浓重和曼妙,“镜片”和“纸张”在意象中均有深刻的内向性属性,常用来提鉴光阴旧事和事物的陡变转移,诗者以此为介质达到了诗歌氛围的有效渲染,使整首诗歌有了谐趣中深敛的旨重和蕴藉。尾段中诗者用了拟化手法,将虚与实做了联媒,从而有了“学着世人的模样,练习着寂寞,与疼痛”这样的具感诗句,语言上的回落突出了人与自然的隐形扣合,在轻脱灵透的勾陈中诗人巧旋楔意,再一次落注了人性的底里本质。

       品味如云诗歌,其蕴灵置重,解幻入笃的语体架构以深刻而智慧的秉质铺呈于文本,由淬悟所形成的美学体系与诗性机缘给了读者一面明晰的镜子,当美好,希冀,原罪,迷障交替出现时,最终会有一束禅源之光,让人心的纷扰尘埃落定。读如云的《九华山之行》不由得被这种游历背后的宏大佛性所牵引,让杂陈之心在诗歌的氤氳中渐次朗澈,这样的获得对读者来说是带有极高精神效用的,如灵株善水,丽日祥云,是抚慰,亦是冥顽中的开化和疏导。如云诗歌在诗意升举上尤为精深,意象的撷取貌似信手拈来,却又安插自若。在诗径内途上,通感环曲相透,交原向旨,核象及诗元节点糅沥相濡,圆呈以大,而文本的多义性伸展则将诗意向广博之境做了妙化推进。诗歌语势的导入,元材的归属,小情绪的弹性开合,无不精恰悠然。这组诗歌适宜静心细品,其情愫和心念所融构的意境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是盛开在净土中的性灵之花。感谢如云诗歌的精彩呈现,让我们在自身之外,看清了自己。




    用户打赏列表
    关闭
       
    阅读(10148)  分享     收藏(0)    投稿     评论(0)    编辑:塞宾的左手
    全部评论(0)
    关注
    作者:李东风   拥有50篇作品
        标题     作者
    母爱似海深阅1515次
    春怨阅11次
    诗二十四首阅2327次
    春雨阅2417次
    醒酒阅2374次
    诗十一首阅2376次
    春天的脚步阅2375次
    当我想你时阅2406次
    小城阅13次
    春怨阅11次
    诗二十四首阅2327次
    醒酒阅2374次
    诗十一首阅2376次
    当我想你时阅2406次
    2024清明阅950次
    清明阅16次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获得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火种公益文学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火种公益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3 huozw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