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从生活中捕捉灵感
  • 管理
    作者:耕石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1:4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留意生活、感悟生活、捕捉灵感,耕老便才思奔突,佳作连连。平实、洗练的文字,一气呵成。读来深受启迪。

      当我的一篇小说《绝世姻缘》(实际上是小评书)在网易论坛发表的时候,一位博友惊诧地在评论栏里问我:“哎呀呀,耕老,您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呀!”因为那是写的一个大活人和一个水上漂(淹死鬼)结成美满夫妻的故事,后来经过修改在好心情发表,是我唯一被编辑评为“精华”的短篇小说。

      灵感从哪里来?说来话长。所谓生活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每一位作者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

      就拿我的那篇小说来说吧。每个人都长着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看见的脑筋转一转,有价值的,记住;听见的咀嚼一下,取其精华,消化,这叫“体验生活”。要想把体验生活养成习惯,就必须首先学会观察周边的一切事物, 是积累”素材”的必由之路。活人之间可以一见钟情,爱的死去活来,那么活人和死人就不能一见钟情,体现出真挚的爱吗?这要看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

      我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爸爸和我二姨偏偏最会讲故事,后来跟爸爸到书场听评书,再后来自己看评书,脑子里总爱提问号:“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看见精彩的反复读两遍,看见毛躁的“哼!不咋地,要是让我写会如何如何。”到了五十岁以后,那些我认为精彩的片段,或是使我哭笑不得的故事慢慢浮现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出现了“灵感”。除了《绝世姻缘》以外,我还写了《深宅惊魂》,就是爸爸讲的,他小时候(清末民初)亲闻目睹在天津发生的一起特大诈骗案的真实事件,只记得一头一尾,中间集其他记忆片段大胆虚构,形成了一个长篇故事,发表在好心情的长篇频道上,从两次评论中看见受到了编辑水柔的喜爱。

      再说说最近写的两篇日记。正月初一写的《熊泡小蜜》,说来有趣,有一位陌生读者在我前一篇日记留言里写了一个熊的故事,回一下吧,你故事来我就得故事去,想写一个《小栗子和小草》的寓言,写了一半觉得不妥,熊和小栗子没有关系,忽然脑子里跳出了姜昆的一个“一分钟相声”最后丢的包袱:“也不瞧瞧你那熊样儿,还想泡小蜜?!”故事是怎么讲的?忘了,电视里一闪而过,于是猜测联想把前面补上,津城于女士写的评语:“您老人家讲的泡小蜜的段子很小巧很精致很出奇很时尚很潮流很有包袱的啊!”看来是成功的。又如微型小说《爱情表白》则是电视里的一则巧克力广告,一个女生的两句话:“我的呢?”“别乱来,他是我的!”情人节那天我把它编成故事,恰好于女士问我:“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怎么划分?”我就作为“范例”把这两句话写成了140字的微型小说。

      无疑,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和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有无数场景和画面映入人们的眼帘,随时随地都可以扑捉灵感。更主要的还是日常生活。我的《梦断丛林(情缘三部曲)》分三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写林姐,那是一次市文联组织的笔会,我走进了深山老林,风景不消说了,看见高山上有一棵比别的树都高的树,我为此三天都盯着它“构思”,想把它变成一个人物。凑巧遇上了一次山谷里的特大暴雨和一次半山腰上喷云的奇观,于是脑子里活了起来,把我平时想写的有关爱情的素材,一股脑按在了“林姐”的身上,让这个人物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小说在博客上发表以后,不少博友问我:“林姐后来怎么样啦?”“她究竟到哪去了?”迫使我不得不写它的续篇。可是写什么呢?林姐到哪去了我也不知道,再往下写就显得是胡编的了,索性写她的女儿《大山的精灵》,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一个无拘无束、野性十足且又可悲可怜、令人捉摸不透的少女形象。小说可以说是魔幻离奇的,这种女孩我根本没见过,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没见过,可是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细节,却又是人人都见过的,那就是大街上经常会遇见的乞丐、小偷、死皮赖脸要钱的、打架、偷嘴吃、见了警察就撒丫子的小流氓。这些“社会垃圾”怎么能够和一个正面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呢?只要抱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就可以“变现实为幻想”,在小说中按照自己的意志,把她们“改造”成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现实社会,提高了小说的深度,和“魔幻现实主义”挂的上钩。

      读书是每个爱好文字人的必修课,也是启发灵感的重要渠道。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总有一种想和人物对话的感觉,那就是灵感来了。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就会形成一篇很不错的评论。如果看到一本故事虽好但有很多瑕疵,甚至是败笔,也有一种“这里如果这么写就好了”的感觉。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吧,可是人家已经出版了无法改动。写自己的吧,一时又无从下手。不写吧,又耿耿于怀。这时就要调动脑子里积累的素材了,想方设法激励自己的灵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我最后的一个原创中篇《谊海情天》。

      很久以前我读了一本英国小说《蝴蝶梦》(达芙妮·杜穆里埃著,又名《吕贝卡》),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又在电视里看过两次电影(希区柯克执导)。是一本集侦破、悬疑、爱情于一身的好书。不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而且人物生动鲜活,万万没有想到主人公吕贝克竟是一个没出场的人物。故事还没有开始她就已经死了,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讲述、女管家对她的怀恋以及她的表哥对她死因的追究,烘托得这个死人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可是案情真相大白后,却是一个遭人唾弃的浪荡女人。小说和电影看过以后,我为此写过一篇评论《情感的代价》被编辑推荐,很长时间人物和故事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回荡。再后来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理查德的女人》,那可就不值一提了,不仅结构不合逻辑,而且情节不合道理,人物身份莫名其妙,情感转变缺乏根据。可是内容很有新意:“为情人张本”,显然地抓住了一个好题材,又缺乏创作技巧,刀砍斧凿地把几大块情节强拉硬拽地按在了一起。于是感到非常遗憾,很想“替古人担忧”,可是我确确实实没有这方面的生活:情人、公司、时尚。于是我调动了头脑里几乎所有的素材,无一相吻合的,我就来他个“索性的索性”,完全彻底的虚构!结果写了一个高干子女和一个女作家“斗法(通过精彩的对话口辩)”,最终还让这个“情人”斗赢了,并且让身份高贵的,作为心血管和肺阻两科专家、中心医院副院长的妻子和情人成了知心朋友,恋恋不舍地含泪送她上飞机离开了这座城市。男主人公一开始就因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也是一个没出场的主人公,而是通过妻子和情人的“斗法”以及朋友的尊敬关爱烘托出他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在长篇频道发表后,一位陌生读者从开头到结尾写了三篇评论,从时间上看(23点到隔日0点)是一口气读完的。

      这篇小说最后能够完成,诸多灵感都是从哪里来呢?在我的代表作《溪水无恙》里写过军分区大院,我也多次进过军分区大院;我不认识医生,可是我住过医院,看见过前呼后拥的白大褂;我没开过公司,可是网络文学多写的蓝领白领;更没进过这个吧那个吧,可是打开电视就是“吧” ……它们时刻不离我的生活。在我下定决心给我一切“作品”画句号的今天,又写了这篇散文,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看了萍铭的日记《感动,友谊》后想对她说的话。有时想对谁说说话,只要你用心,也可以成为文章的灵感,此文便是。为此要感谢萍铭,是你从网络生活中启发了我的灵感。如今我又来到火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想通过网络空间对网站说说话。

      (原稿于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九日,五月三十日修改)


     
    赞9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春天话柳 下一篇: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母爱似海深阅1120次
    父亲的书柜阅1114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127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5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2
    2023新年致辞!